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温度及分布是影响刀具使用寿命和加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切削区域温度及分布的精确测量与预测一直是切削加工机理研究的热点和难题,主要问题是现有的温度测量方法很难实现对切削区域温度分布的原位(在接近切削作用区域)测量,其温度测量结果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切削区域温度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验证。论文针对上述难题,在深入分析切削加工过程中材料塑性变形区复杂热力耦合效应的基础上,考虑了第二变形区切屑材料滞留区的影响,提出了前刀面上切屑沿刀具与切屑作用面间非线性流动的数学模型,并修正了Komanduri和Hou模型中关于前刀面和后刀面之间的绝热假设,提出了一个正交切削条件下的切削温度分布解析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切削作用区域的热、力参数。在切削温度测量方法上,论文采用无缝嵌入到PCBN刀具中的微尺度薄膜热电偶传感器阵列(Micro-scale Thin Film Thermocouples, TFTCs),实现了刀具切削区域温度分布的原位获取与准确测量。在同等切削条件下,通过硬车削实验中获得的切削温度、切削力、以及切屑厚度等数据,验证了所建立的解析模型的预测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解析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之间表现出了较高的预测精度。论文根据所提出的解析模型和硬车削条件下所进行的切削实验结果,对切削区域的热力耦合行为及一些尚未澄清的机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基于所提出的解析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了硬车削加工条件下切削区域的切削温度、应力分布、切屑流动速度之间的稳态热力耦合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切削速度的变化,切削区域的热源位置与热释放强度分布、热传导过程中的热分配比例关系等是影响刀具切削区域温度分布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原因。另外,基于硬切削实验中获得的温度数据、切削力和振动信号,对硬车削加工中切屑形成区域的动态热力耦合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主剪切区域所发生的绝热剪切过程,导致的工件材料周期性的裂纹萌生与扩展,会引起切屑形成区域的材料流动应力及切削温度的周期性耦合脉动,进而影响到硬车削加工的切屑宏观形貌和切屑的锯齿化形成过程。同时,主剪切区域的绝热剪切带位置,同样会影响刀具前刀面上的切削温度及分布状态。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金属切削理论研究,加工过程的参数优化,以及切削过程监测等,丰富了金属切削加工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