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癫痫患者脑内EMP-1的异常表达及其对AED<,s>耐药性形成机制的探讨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15893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皮膜蛋白-1(Epithelial membrane protein-1, EMP1),又称为肿瘤相关蛋白(Tumor-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TMP),是耐药肿瘤的标志物。通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作用,参与了肿瘤的耐药机制。由于耐药性肿瘤与耐药性癫痫在耐药机制中存在某些相似性,EMP1可能与癫痫的耐药机制也存在某种关联。目的研究上皮膜蛋白-1(EMP1)在耐药性癫痫患者脑组织的表达,探讨其在耐药性癫痫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耐药性癫痫和正常对照脑组织,按随机化原则,从中抽取36例组成DRE组和16例组成对照组。我们通过基因芯片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来检测EMP1的表达,同时,通过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检测EMP1与EGFR是否表达在同一细胞上,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基因芯片中,我们发现EMP1mRNA在耐药性癫痫中表达上调。通过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EMP1蛋白明显表达在耐药性癫痫的神经元上,而在对照组中未见其表达。并通过免疫荧光双标,EMP1和EGFR共同表达在同一神经元上。讨论我们证实了在耐药性癫痫中脑内EMP1表达上调,在同一神经元上EMP1和EGFR共同表达,二者相互作用,可使EGFR不受AEDs的影响,而持续激活下游通路,造成癫痫的耐药;EMP1也可通过影响其他相关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导致突触重塑,形成兴奋环路,癫痫持续放电而形成耐药。另外,EMP1对血脑屏障转运的抑制作用,也可阻止AEDs进入脑组织,降低药物浓度,造成癫痫耐药。因而,EMP1是导致耐药性癫痫形成一个新的耐药基因,其表达上调可作为癫痫耐药的新标志物。
其他文献
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无血管组织是其主要特点,在各种病理条件下新生血管长入透明角膜中,导致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 CNV)生成。其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
目的:回顾性研究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3年5月~2008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并确诊的26例
目的:建立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VLBW)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参考范围,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初步评价该参考范围在诊断败血症时的实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VLBW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