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是沙棘属分布较广的一个亚种,为我国特有类群,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价值。雌雄异株,具有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两种繁殖特性。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 markers)对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进行研究。同时,应用RAPD标记结合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对217种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寻找与中国沙棘性别相关的特异引物。本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4种随机引物对中国沙棘8个居群184个个体进行扩增,扩增结果应用NTSYS软件计算居群内个体间的J&C遗传距离,鉴别出26种基因型,共有115个个体是通过克隆繁殖形成。26种基株形成的89个分株间的克隆大小平均为每基株形成3.4个分株;每克隆内分株间的平均距离为1.8m。中国沙棘并未表现出较强的克隆繁殖能力。8个居群间每分株拥有的基株数(G/n)在0.15到0.67之间,平均值为0.35;可检测到的基株比例(PD)在0.09-0.17之间,平均值为0.14;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在0.69-0.99之间,平均值为0.85;Fager’s均度指数(E)在0.7-1之间,平均值为0.87,克隆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居群之间变化较大。中国沙棘8个居群内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从10%到54.1%,平均值为27.64%;Nei’s多样性平均值在0.0411-0.1791之间,平均值为0.1044;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Ⅰ)在0.0587到0.2605之间,平均值为0.1536,表明中国沙棘克隆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对中国沙棘克隆结构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与海拔没有相关性:居群内雌雄株的比例、平均株高、生境以及主要伴生植物对居群的克隆结构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应用217种随机引物对与中国沙棘性别相关的引物进行了筛选,结果并未筛选出与中国沙棘性别稳定相关的引物。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沙棘克隆繁殖的生长型主要为游击型;单克隆模式的分株分布方式,使得中国沙棘克隆多样性和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2)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雌雄株比例、生境以及伴生植物的类型和生活型;(3)中国沙棘克隆繁殖和有性繁殖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4)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中国沙棘的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