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绿臭蛙(Odorrana graminea)是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和凹耳胡湍蛙(Huia cavitympanum)之后,又一种能够进行超声通讯的蛙类。本次研究选取了分布于安徽黄山浮溪的大绿臭蛙的雄性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绿臭蛙的发声特征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不同个体间的声特征差异。同时对不同噪音环境下雄蛙的声特征进行比较,探讨了大绿臭蛙在不同噪音环境下声通讯策略。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录制大绿臭蛙雄蛙繁殖期间的声音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基于声音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雄蛙的声音进行了详细地分类,结果表明大绿臭蛙具有10种独特的叫声曲目(单音节高频音、单音节低频音、双音节高频音、双音节低频音、双音节高低频音、超短音、单音节婴儿音、双音节婴儿音、三音节音、四音节音)。雄蛙的单音节高频音显示出了强烈的频率调节和明显的非线性现象,主要包括半谐波、频率跳跃和岔音。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8只蛙的叫声表现出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单音节高频音的15种声音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参数在个体间均表现出了极显著差异(P<0.001)。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雄蛙的声音被正确分配的概率是54.7,明显高于随机分配的概率,说明不同的个体基于不同的声特征可以在个体间进行识别。我们推测雄蛙基于对声音不同频率的调节以及声音中的非线性现象可以提高个体识别的可能性同时吸引雌性。除此之外,叫声中显示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可能是由声带的不规则振动引起的。⑵为了探究雄性大绿臭蛙在不同噪音环境下的声特征差异,在室外(76.0d B)和室内(47.5d B)分别录制和分析了雄蛙的单音节高频音,分析的声音参数包括:声音持续时间、平均基频、最大基频、最小基频、最大基频与最小基频的差以及最大基频与最小基频的比、声强以及音节数。两组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噪音环境下声音持续时间和与基频相关的参数均表现出差异(P<0.05)。我们推测,为了避免高噪音对声音的遮蔽作用,雄蛙可以通过延长声音的持续时间、调节声音的频率和改变鸣叫方式来增加声音被接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