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2003ISN/RPS在对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之余推荐提供详尽的病理报告,其中包括表现严重活动性的病灶--新月体的肾小球比例。新月体的难治性和不良预后虽然广为人知,但新月体本身存在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目的:本研究就依据新月体的类型和范围对华人增殖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新月体分型与增殖型狼疮性肾炎预后的联系与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3月至2015年8月肾脏病中心经过肾脏穿刺证实为增殖型狼疮性肾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无新月体组、单纯节段性新月体组,新月体(包含大新月体)<25%组,以及新月体>25%(包含大新月体)组进行分析。结果:单纯节段性新月体组(SC组)有相对较低的基线白细胞计数、较低的C4水平、最高的抗dsDNA抗体阳性率、以及最高的白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的尿蛋白肌酐比值以及较低比例肾病综合征的表现。病理上SC组有更强的免疫荧光,其中C1q与其他3组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2,p=0.047,p=0.004)。大新月体(新月体>25%)组较其他三组倾向有更高比例的高血压、更加严重的肾脏损害表现:显著更高的AKI、RPGN、NS的发生率,更高的基线肌酐水平、更低的白蛋白水平。在血清学上C2组除了表现为显著更严重的贫血外,其平均白细胞、血小板、补体下降均不明显。病理上C2组系膜增生程度、襻坏死比例、肾小管萎缩、小管炎、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均较其他组更严,但免疫荧光强度更弱。对发病时的病理表现进行COX回归分析发现不缓解的危险因素为:肾小球硬化比例(HR=1.037)、细胞性新月体(HR=1.044)和混合型新月体(HR=1.125);肌酐翻倍的危险因素为:细胞性新月体比例(HR=1.040)、混合性新月体比例(HR=1.085)和肾小管重度萎缩(HR=5.348)。结论:单纯节段性新月体在血清学指标和肾脏病理上均表现出活动性的征象,需要合理的强化治疗,能够使患者长期预后获益。细胞性新月体、混合性新月体是患者血肌酐翻倍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混合性新月体比细胞性新月体无论在对治疗效果还是长期预后上都有更高的风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