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测定维生素C(Ascorbic Acid,AA)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标准株H37Rv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建立气溶胶感染豚鼠肺结核模型,评价大剂量AA豚鼠体内抗结核活性。方法: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AA对M.tb标准株H37Rv的MIC值。应用气溶胶感染装置对豚鼠进行M.tb标准株H37Rv雾化感染,分别于感染后2周、4周、7周进行豚鼠解剖,测定肺脏CFU计数、脾脏CFU计数,观察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分析感染模型。此后根据此豚鼠肺结核模型,将豚鼠分为7组:基线组、空白对照3周组、AA治疗3周组、INH治疗3周组、空白对照6周组、AA治疗6周组、INH治疗6周组。于感染后10d,解剖基线组豚鼠,确定基线值;其中3周组于治疗3周后解剖、6周组于治疗6周后解剖,通过测定豚鼠肺重指数、脾重指数、肺脏CFU计数、脾脏CFU计数,观察豚鼠肺脏病理改变,比较组间差异,评价AA的体内抗结核活性。结果:AA对M.tb标准株H37Rv的MIC值为200μg/m L。模型建立阶段:气溶胶感染H37Rv,菌液浓度为6×104 CFU/m L。感染后2周,肺脏CFU计数4.57±0.18 log10,肺脏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间质散在小结节形成、结节内见淋巴细胞浸润;于感染后4周,肺脏CFU计数5.83±0.02 log10,肺脏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结节明显增大,可见类上皮细胞,结节周边淋巴细胞浸润,肉芽肿病变形成,局灶性细胞变性但未见明确干酪样坏死;于感染后7周肺脏CFU计数5.83±0.17 log10,肺脏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大量肉芽肿形成、中心红染变性及坏死物崩解,周边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结核结节形成;提示病程进展,豚鼠肺结核病模型建立成功。AA治疗组较空白对照组于治疗3周、6周后肺重指数、脾重指数、肺CFU计数、脾CFU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部病理学改变较空白组无明显差别;INH治疗组较空白对照组脾重指数、肺CFU计数、脾CFU计数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病理学改变明显优于比空白组。结论:AA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存在抑菌作用,MIC值为200μg/m L,但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维生素C在体内对结核分枝杆菌没有杀菌作用。目的:由于实际临床治疗的需要,大剂量(>2 g/d)维生素C(Ascorbic Ac id,AA)在临床治疗中已应用于不同疾病,尤其在补充与替代医疗(Compleme 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领域应用广泛,如:肿瘤、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但其治疗的安全性尚缺乏循证医学的论证,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将系统评价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治疗的安全性,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关于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治疗的临床研究,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语言3.1.1版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项研究,合计2069例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540例。无急性溶血、草酸盐肾病、肾功能衰竭等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仅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结石,且其发生与病人既往泌尿系结石病史相关。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对有对照组的研究,维生素C治疗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RR值阈跨越1,尚不能暴露与疾病的相关性[RR=1.42,95%CI(0.92,2.20),P=0.382];针对所有被纳入研究,维生素C治疗组患者的腹痛发生率为9%[95%CI(0.05,0.14)]、口干发生率为30%[95%CI(0.14,0.54)]、头痛发生率为12%[95%CI(0.06,0.25)]、恶心发生率为25%[95%CI(0.13,0.44)]、腹泻发生率为14%[95%CI(0.07,0.26)]。结论:在严格筛查G6PD酶的情况下,无短期内大剂量应用AA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循证医学证据,应注意消化系统的相关的不良反应。由于缺乏大样本RCT资料,且随访时间较短,故对其综合评价仍受到限制,尚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