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封装中互连焊点的热迁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g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密度电子封装向小型化和高集成度的方向迅速发展,由焦耳热效应所引发的元器件互连焊点中的热迁移现象,已逐渐成为影响互连结构可靠性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高密度焊点中的热迁移现象,包括实验装置及样品结构设计和数值模拟,共晶SnPb钎料层及商用BGA元件倒装芯片SnPb复合焊点中的热迁移现象观察及分析,热迁移对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及生长的影响评估,并在扩散学基础上,对温度梯度作用下钎料各个元素原子的迁移模式的讨论及分析,以及对热迁移理论中的关键常数和不同条件下的热迁移驱动力等参数的推理及计算。为了使热迁移的观察及研究能脱离电迁移实验而独立出来,项目组自行研发了一套由可控温加热棒及帕尔贴元件组成的加热—制冷装置。同时针对这套装置,设计了四种Cu片(块)/钎料层/Cu片(块)的样品结构,并利用Ansys模拟这四种样品中的温度及温度梯度分布。结果表明这些样品中钎料层内的温度梯度都高于SnPb钎料热迁移温度梯度阈值1000K/cm,即设计的装置及样品结构满足热迁移实验要求。在热迁移项目研究前期,采用的是自行设计的Cu片/SnPb钎料层/Cu棒的样品结构,结合固体加热—液体冷却的实验装置,对共晶SnPb钎料在高温下的热迁移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实验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钎料层中的温度梯度大部分处于1430K/cm1579K/cm范围内,最大值可达1875K/cm。在热迁移实验过程中,前期的钎料内部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在温度梯度加载了20小时之后,Pb相开始向冷端迁移,并在冷端以不规则的块状形态聚集。随着温度梯度加载时间的延长,Pb相向钎料层冷端迁移并聚集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基于原子扩散理论,证明了在SnPb合金中,在面心立方中以空位机制扩散的Sn原子和Pb原子,在温度梯度作用下的迁移模式均是由热端迁移至冷端。同时,两者的迁移速率取决于环境温度。因此证明了在热迁移过程中,哪种元素能成为温度梯度作用下的主要迁移元素,必须取决于以上两个条件。此外,在微观观察的基础上,计算出了热迁移理论中的关键常数,即Pb原子的传递热Q*值为27.2kJ/mol,而在此条件下的热迁移驱动力为1.48×10-17N。在热迁移项目研究后期,主要以商用BGA元件中倒装芯片SnPb复合焊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室温及高温条件下热迁移效应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在室温25°C的环境下,通入密度为3×104A/cm2的电流后,倒装芯片Si片侧及基板侧的温度分别为93.2°C和72.9°C。未通电焊点中的温度梯度主要集中在347K/cm800K/cm范围内,最大值可达2388K/cm。在热迁移实验过程中,前期的钎料内部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在温度梯度加载了100小时之后,焊点下部共晶SnPb钎料中的Sn相开始向冷端迁移,并于400小时之后在冷端界面附近形成了一层致密的聚集层,平均厚度达7.9μm。此外,在微观结果基础上,计算出了Sn原子的Q*值为22.1kJ/mol。同时,也计算出此条件下未通电焊点中的热迁移驱动力为9.1×10-17N,低于通电焊点中的电迁移驱动力1.3×10-15N。因此可以判定在低温的通电倒装芯片焊点中,电迁移在原子扩散中起主导作用,而非热迁移。另外,通过针对热迁移现象对焊点界面IMC形成及生长的研究发现,在冷端界面处,热迁移能加速Cu6Sn5的生长,而明显抑制Cu3Sn的生长。主要原因为:一方面,热迁移后在冷端界面处形成的Sn相聚集层给Cu-Sn化合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Sn原子;另一方面,IMC层内部900K/cm1264K/cm的温度梯度可以促进Sn原子由Sn相聚集层向IMC内迁移,使Cu-Sn反应优先生成Cu6Sn5。同时,针对商用BGA元件中倒装芯片SnPb复合焊点在高温条件下的热迁移效应也进行了研究。在100°C的环境下,通入密度为3×104A/cm2的电流后,倒装芯片Si片侧及基板侧的温度分别为125.2°C和160.9°C。未通电焊点中的温度梯度主要集中在1062K/cm2450K/cm范围内,最大值可达7309K/cm。基于微观观察结果,确定了Sn原子在焊点中的宏观迁移模式为:相粗化→冷端附近从中心至两侧横向迁移→从冷端向热端横向及纵向迁移→在高Pb及共晶SnPb钎料交界处聚集。数值模拟分析了高温下本实验样品中并未出现明显缺陷,是由于底部填充胶的存在降低了焊点内部的温度梯度,从而减缓了热迁移失效。另外,Sn原子偏向于在高Pb及共晶SnPb钎料交界处聚集,也是两种钎料中温度梯度分布不均所致。
其他文献
针对初步设计概算中经常发生的一些其他费用,结合实际工程,从实用角度分析了在初步设计概算中选取其他费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长,西部山区也开始大量建设高速公路,相关区域地质灾害频繁,严重危及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和行车安全,对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我国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在地质灾害监测、防控基本依靠人工观测,效率低下,随着人民群众对安全、体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既有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必须采取更先进的手段。本文重点研究高速公路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对地质
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是他最重要的两部文字学著作。其中《说文释例》集中体现了王筠的文字学理念,该书不但对许慎的《说文》“六书”
目的观察低氧环境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ture,CHF)患者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的变化及对心室构型的影响。方法选择收
思维导图是目前被积极推广应用于高中课堂的新教学模式,它的系统性、逻辑性和高效性正日渐为师生所接受。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生物的思维特性,探讨思维导图的
<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负着惩罚与改造罪犯的神圣职责。他们隐匿在城市的繁华背后,工作在高墙电网之内,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罪犯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在竭尽全力确保监
对市售袋装牛奶中钙、磷、镁、铁、锰、锌和铜7种元素进行了测定,比较了各元素在牛奶中的含量分布,并与人体血液中相应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人体每日推荐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三
期刊
实验中用过硫酸铵代替高锰酸钾将Cr(Ⅲ)氧化成Cr(Ⅵ),再与二苯碳酰二肼(DPCI)进行显色反应。利用Cr(Ⅵ)与DPCI的显色反应及可见光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水样中痕量Cr(Ⅵ)和Cr(Ⅲ)的方法。用此
阐述了世界氧化铝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氧化铝工业现状,今后,在技术上,第一步采用拜尔法间接加热强化溶出技术;第进一步将“拜尔一烧结”混联法改为串联法;第三步实现“拜尔一水热
近年来,关于维生素D(Vitamin 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Vitamin D缺乏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率较高,适当补充Vitamin D对于机体防止和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