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柱是整个运动系统的最主要部分之一,它既承受身体躯干部位以上的重量,又作为四肢肌肉、骨骼的稳定支柱中心,使整个身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姿势和躯干的各种运动,并具有保护脊髓和脊神经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骨质疏松症及骨折并发症发生率的上升,人们对椎体的形态结构给予了更多关注。椎体的形态结构是椎体生物力学的基础,相关的研究表明椎体的内部结构变化对椎体的整个形态和内部结构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而骨质疏松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就最早发生于脊柱松质骨,可导致椎体形态,脊柱曲度和力学特性改变,以下腰段最为明显,在老年性腰背痛中占重要地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脊柱退行性变特别是椎间盘退变、突出,腰椎管狭窄和后关节不稳在下腰痛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此外,外力作用和椎体自身强度是脊柱椎体骨折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由于松质骨是一种不对称的蜂窝状结构,因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及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对它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密质骨的认识。而椎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的材料分布对椎体的应力分布,骨折发生机制,特别是骨质疏松的结构性变化及其与压缩性骨折机制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展开了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本研究通过选取3具未经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男性尸体,随机取其椎骨做成1×1×2cm3的规则试件,并对其进行压缩性骨折前、后骨微结构的系统观测,主要测量了正常形态下颈、胸、腰椎在总体,冠状面,矢状面,上中下三层的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平均骨小梁密度(Tb.N)和平均骨小梁间距(Tb.Sp);以及在矢状位上施加恒定压力(8N)压缩后胸、腰椎在总体,冠状面,矢状面的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平均骨小梁密度(Tb.N)和平均骨小梁间距(Tb.Sp)。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以期对正常形态下椎骨的内部结构及压缩骨折后的改变有一个客观的、系统的认识,为临床椎骨的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