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保障。目前,河北省农业生产面临着多方面的生态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下漏斗遍布、地下水资源日益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等。因此,实现河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基于河北省统计年鉴和投入产出表,从灌溉效益与碳足迹两方面评价了河北农业可持续性。首先探讨了灌溉效益分摊系数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随后采用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法(EIO-LCA)测算了河北省农业碳足迹及其结构,分析了碳足迹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分配特征,并采用EGLS探讨了影响碳排放密度的因素;从产业角度应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河北省2012年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的碳足迹,衡量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碳排放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1年到2012年,河北省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呈下降趋势,但灌溉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选用节水作物,改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节水和粮食增产。从空间上来看,河北省各县(市)的年均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总体呈现出东南平原区高,西北山区较低的特点。灌溉、降水这两个因素对河北省灌溉效益分摊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且有些因子与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呈负相关关系。(2)化学品与能源消耗是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两大部分,能源导致的碳足迹波动上升,化学品碳排放相对于能源碳排放比重较低。在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唐山的净碳足迹均值和年均增长率都是最大的,张家口最小;碳足迹密度最大的是唐山,而碳足迹强度最大的是沧州,且唐山是农业碳排放效率较高的地区;另外,能源强度与农业碳足迹密度呈正向关系,农业投资水平对农业碳足迹密度呈负向相关。(3)在整个涉农产业部门中,肥料制造业碳足迹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农业。对农业碳排放拉动作用较大的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畜牧业、其它第二产业以及纺织业。农业对第二产业、肥料制造业的碳排放拉动力较强,肥料制造业与农药制造业对其他行业表现出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