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是一位生活在黑人群体中的黑人女性,是一名以黑人形象为创作对象的黑人小说家。她关注黑人民族的命运,写出了黑人民族在种族主义阴魂依然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不幸遭遇;她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和生活环境的三重压迫下的悲残命运。1993年,托妮·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崛起与成名,使她成为20世纪最后30年世界文坛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她的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天堂》(1998)、《爱》(2003)、《仁慈》(2008)等。托妮·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运用语言文字,写下一个个故事,塑造一个个人物,以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以女性主义、黑人文化、悲剧精神、种族歧视、叙述策略等作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各自的观点。就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专家学者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男性形象进行系统的梳理。鉴于此,笔者以女性主义批评和文化批评为出发点,主要借助托妮·莫里森的六部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宠儿》、《爵士乐》,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男性形象进行较详尽的整理与分析。除了引言和结语部分,文章由四章构成。论文第一章论述了女性主义创作视域中黑人男性形象构建,主要围绕托妮·莫里森的女性主义创作视域背景、托妮·莫里森女性主义创作视域中的性别失衡、托妮·莫里森女性主义创作视域中的“他者”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论文第二章从无所适从的孤独者、逃避责任的无能者、专制独裁的自私者三方面分析了托妮·莫里森小说中异化的黑人男性形象。论文第三章阐释了托妮·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男性异化之因,笔者主要从阶级、文化、家庭三个方面寻找原因。论文第四章是重构黑人男性主体,也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分别是:走出历史的记忆,珍爱自身;植根于黑人民族传统文化;接纳异质文化,多种文化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