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对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更多倾向于陶器的类型学比对分析,现在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是由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文化发展而来的。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组合可与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文化组成一个较为连续的序列,但是从墓葬角度来看,二者的差异却是十分明显的。而与王湾三期文化同时期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葬俗有较多共性。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绪论。包含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定义以及二者墓葬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龙山文化墓葬的分析研究。共发现500余座,主要遗址有泗水尹家城、胶县三里河、日照尧王城、诸城呈子、临朐朱封等。其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成组分布,各组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家族制的出现及盛行。等级可分为特大型墓葬、大型墓葬、中型墓葬、小型墓葬四等,其中中型墓可分为A、B两类,等级分化十分明显,严格有序,贫富差距较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罕见边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葬具为木质葬具,有单棺、单椁、一椁一棺、两椁一棺等,也反映出当时等级制度的完备森严。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一般实用器与明器并存,同时还有玉器、石器、绿松石器、骨器及动物遗骨。随葬品数量的多少与墓葬等级成正比。不少随葬品制作精美,反映出了极高的手工业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第三章为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分析研究。共发现500余座,主要遗址有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东马沟、伊川白元、夏县东下冯、淅川下王岗等。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家族制盛行。可分为大型墓葬、中型墓葬、小型墓葬三等,其中中型墓可分为A、B两类,等级分化明显,贫富差距较大。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有少量瓮棺葬和窑洞葬。葬具主要为木质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也有铜器、玉器、石器、绿松石器、漆器、骨器及动物遗骨。随葬品数量的多少与墓葬等级成正比。铜器的出现是新时代的标志,多种无比精美的随葬品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分工更完善,手工业水平更高超,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第四章为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包含了墓葬的分布、方向、形制与结构、器用制度、等级、社会形态等方面。二者在这些方面均有较多共性。二者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分工、发达的手工业、无比精美的手工业制品,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峰,是最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五章为结语。认为二里头文化在葬俗方面受到了较多龙山文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葬俗。相对于龙山文化来说,二里头文化更为务实,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使其葬俗更为一致。同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