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25年至1929年在广西爆发的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农民群众的支持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农民具有的革命性及其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广西农民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发展历程看,广西农民运动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1925年5月至1927年3月,广西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恢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至1929年在广西爆发的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农民群众的支持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农民具有的革命性及其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广西农民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发展历程看,广西农民运动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1925年5月至1927年3月,广西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恢复和发展,全省农民运动高涨;1927年4月至1929年底,广西农民运动进入低潮,并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从横向看,领导群体、运动目的和区域分布状况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基本要素。本省先进知识分子、农民运动特派员和中共广东省委调派至广西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广西农民运动的三大主要领导群体;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在广西发展壮大中共组织是农民运动的主要目的;区域分布则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农民运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少数民族和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广西农民运动的发展与中共组织在广西发展壮大的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农民运动取得巨大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经验启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应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进一步传播,推动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充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重视农民的作用,从实际出发,激发广大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人的精神生活品质、心灵生活层次、心理生活状态、文化生活品味、信仰生活程度,伦理生活瑕瑜,影响着个体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树立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性价值修养等影响着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研,着眼于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全面找寻成因,并以此为契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社会群体,他们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能够迅速接纳和吸收新思想、新技术。从量上而言,高校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总量,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国家发展的晴雨表。从质上而言,高校大学生是要求进步的一个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如何,是影响他们成长成才和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更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更加强调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了“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先进典型示范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先进典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走进新时代,党和国家更是将大学生先进典型示范育人提升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更为关键的地位。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先进典型示范育人,是对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发挥好示范育人的作用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既是个体的精神现象,又是社会的文化现象。信仰,构成人之精神架构中最根本、最高层次的支撑与价值牵引。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崇高的、现实的、科学的信仰,在信仰谱系中,它与宗教信仰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当前价值多元化时代,“物欲”观念仍徘徊在人民大众的思维之中,逐步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扭曲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条化的态势,极大地影响着
大学生敬业精神是基于大学生对学业和工作的热爱而产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以及精神气质。新时代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业精神进行追溯,将西方文化中敬业思想展开梳理,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敬业的相关观点的确立和发展,从而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敬业精神的文化脉络与理论渊源。同时对大学生敬业精神现状及培育情况进行
本文是基于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围绕“大学生政治文化”、“大学生政治文化培育”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与思考。它聚焦当代大学生群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希冀在“问题解决”的诸多设计和实践中有新的突破。这对促进育人体制的发展进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论文在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为切入点,
当今世界,各国的密切往来加速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也衍生出了各种问题,面临许多挑战。习近平以其深邃的思考,就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形成了以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的关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包括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的论述到胡锦涛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观
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这个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也重新开始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关
制度治党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党治理的目标指向,其目的是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党的治理效能。其中,制度的“落实”问题是政党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理念融入到管党治党的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思考,形成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第一,这一论述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包括进入新时代前后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受限于历史及自然等因素,这一地区普遍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展了各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在1949至1966年之间,交通、水利、科教文卫、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产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