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国人独立筹办的各类私立学校在中国大地不断涌现。在文化底蕴深厚、保守势力强大的北京,孙中山、宋教仁等国民党元老,为在北方“专门造就国民党人才”,扩大其在北方的势力和影响,于中华民国肇始之年的1912年末在北京筹办一所国民党党办性质的私立大学,初名“国民大学”,后数易其名,终以“中国大学”为世人所知。中国大学以践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教育思想为基本宗旨,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借鉴日本早稻田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以培养学术独立人才、造就模范国民、厉行国家主义、发扬共和精神、坚持学以致用、践行服务社会为办学方针和理想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颁布《学则》等规章,规范教学行为,实施近代国民教育的基本制度。作为国民党党办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高扬“三民主义”的旗帜和政治理想,通过开设经济学、商学系,以“贯彻民生主义”;开设法律系、政治系,以“发展民权主义”;开设国学系、哲学系,以“恢弘民族主义”。这些重点学系在中国大学甚至在当时高校群体中,堪称课程完备、理念新颖、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影响深远。中国大学学生群体热情活跃,追求进步,既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又兼备服务社会理念,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造力。他们成立学生会,完善学生自治组织;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大众教育;在校园内自发组建各种学术型、文体型社团,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他们有很高的政治热情,积极争取校内民主,开展社会活动,并勇于投身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自由、民主、人权的时代洪流,可以说,在民国时期北京发生的历次爱国民主运动中,都有中国大学学的莘莘学子踊跃参与奋臂高呼的身躯;正是在这些民主运动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经受斗争考验的优秀学生骨干,为建立新中国准备了一批优秀人才。中国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国民党“二次革命”、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平伪临时政府、抗战胜利等重大历史事件,广大进步师生秉持孙中山等革命先驱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共和理念,不论时局如何动荡艰难,校内正义力量总是与时代进步潮流同步,并引领着它艰难前行。但由于中国大学自身与国民党政治集团关系密切,总是不由自主地受制于党派利益而参与政治活动甚至卷入政治斗争,学校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内耗严重,终因管理不善和经费不济而被迫申请停办。尽管中国大学只存在了短短的36个春秋,但它为中国近代创办私立大学和开展新型国民教育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例,它的成败无疑给后来者留下了一笔足可殷鉴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