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气象场驱动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ATCH(Model of 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Chemistry),以2006年为例,模拟了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五种气溶胶的浓度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并与MODIS卫星产品MOD08 M3、中国太阳分光观测网CSHNET及AERONET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分别进行了对比和验证。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中国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其季节变化。模拟结果与MOD08_M3资料的相关系数为0.51,与CSHNET观测资料的相关系数为0.79(显著性水平均超过0.0001)。通过分析发现:2006年中国各地区AOD的分布很不平均,A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而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中国地区,产生AOD的气溶胶种类中,硫酸盐气溶胶占主要部分,其次为有机碳和沙尘气溶胶,黑碳气溶胶和海盐气溶胶所占比重最少;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硫酸盐气溶胶产生的AOD最大,其次为沙尘气溶胶;华南和西南区域的AOD特征比较类似,均为硫酸盐占主要部分,约占60%左右,其次为有机碳和黑碳气溶胶;华南和西南两个区域硫酸盐、有机碳和黑碳气溶胶产生的AOD季节变化均不明显,只在7月份由于降水的作用而较小;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产生的光学厚度相对较大,主要表现在4月份,其它月份总的光学厚度小;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AOD在全年都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气候模式CAM3与MATCH进行了离线耦合,组建了CAM3-MATCH模式系统。通过对2001年的气候资料运算后得到的结果表明:全球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浓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美东部、欧洲和亚洲东部等工业发达地区;海盐的高值区分布在风速较大的海上区域;沙尘气溶胶的高值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及非洲南部、南美洲南部、亚洲中部等沙漠地区;五种关键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经过与AeroCOM资料的对比,本文的结果基本与观测结果一致,为下一步模式的在线耦合以及气溶胶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