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及其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uyan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滨麦草、小滨麦、烟农 15 以及小麦-小滨麦种质系山农 0096为主要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细胞学特点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和 RAPD 技术对小滨麦种质系山农 0096 进行了鉴定和标记分析,同时对来自滨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滨麦草、八倍体小滨麦、烟农 15 和山农 0096 的性状特点和染色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山东省半湿润易干旱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可持续生产的耕作措施,本试验将冬小麦-夏玉米两季耕作措施作为一整体,于2010年开始进行耕作定位试验,试验在小麦
水稻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多、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水稻的产量,坚持把产量育种放在第一位。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QTL定位方法的改进,人们对控制水稻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的QTL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对控制这些性状的QTL的精细定位和QTL之间的互作效应研究得还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的需要。随着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水稻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我
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pGPTV-35S-fer质粒转入旱稻297、277品种中,以期培育含铁量高的转基因旱稻,提高旱稻的稻米品质,为解决人类的铁缺乏症提供一条方便、廉价的方法。 以成熟胚和幼胚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转入旱稻品种中。对外源基因在旱稻植株中的整合和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对影响转化的各个因素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从
本试验于2013-2014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温室和饮马泉农场进行。供试品种为农大108(ND108)和鲁玉16(LY16)。本实验采用温室水培与田间盆栽相结合的方式,分别测定不同硫处理对玉米3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