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长期面临“费时低效”的困扰。本文试图从学习者输入加工的角度,通过调查和分析学习者输入加工过程的策略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原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入总是第一位,输出第二位的,输入信息要进过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后才能转化成输入。近年来的二语习得和认知学研究提出吸收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键。吸收指学习者经注意并加工后而吸收的那部分输入内容。被吸收的那部分输入才是有效输入,会被贮存在大脑的工作记忆中以待输出时提取。VanPattern把二语习得过程分为输入加工、系统变化和输出加工。其中输入加工是指将输入转化成吸收的过程,是二语和外语学习过重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其余两个加工过程的基础,也是学习者学习投入的主要所在。但是输入加工过程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影响输入加工的因素还涉及不够,没有形成系统。中国的输入加工研究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但仍都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始于从已有的文献中探寻ESL和EFL学习过程中影响输入加工过程的策略及认知因素,结合学习者日志和访谈的结果设计问卷,调查分析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输入加工策略运用情况,概括其输入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提高外语学习效率提供理论及实际的依据。研究问题围绕了四个问题进行:1.影响输入加工效果的因素有哪些?2.外语学习者日常学习中和以上因素相联系的实际加工情况如何?3.好学生比差学生的输入加工策略用得更好吗?4.中国学生在输入加工过程中暴露出什么问题?研究采用了质化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质化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学生日志和采访的形式,量化研究使用了质化研究为根据的自行涉及的问卷调查。研究总共涉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约220名一年级和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其中20名学生做了三周的学习日志,10名学生接受了访谈,问卷调查在197名学生中进行,190分有效问卷。日志和访谈采用了归纳和分类的方法分析,问卷使用SPSS16.0就频率、相关性、平均值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本研究把影响输入加工的策略和认知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对输入材料的理解、注意、记忆以及自动化。问卷调查表明被研究对象的确对自己的口语和写作能力评价低于对考试成绩的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输入材料的理解却对输入形式注意不足;促进学习者对输入语料形式加强注意的记忆技巧,比如复述、重复、朗读、背诵、回译等,很少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或使用不足;学习者在输出实践对输入加工的有效作用方面有强烈的认同但对输出实践却表现出较低的喜好和兴趣,故而对输入材料的自动化过程不足;学习者对英语学习加工方法包括输入加工的元认知知识还不足或缺乏。本研究发现的结果表明语言输入加工过程中仅强调对输入材料的理解并不意味着有效输入,理解是输入加工的开始而不是最终目的;对输入材料的形式和意思应同时注意并通过记忆、输出实践等加强输入加工效果,才能更有效吸收输入材料,提高学习效率。本论文提示外语学习者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同时聚焦于意和聚焦于形,在输入加工过程中除过理解加工外,更应注重记忆和输出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