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煤全组分族分离所获得的密中质组分为原料,通过炭化温度、恒温反应时间、氮气流速、原料堆积方式和添加物含量等因素的调节,考察了其对炭化收率、中间相的光学显微形貌和小球体的粒度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中间相小球体演化过程的可控性,分析了中间相小球体生成和演化机理。结果表明:在各影响因素中,炭化温度、恒温时间以及源质堆积方式可控性更强。表现为当炭化温度在400oC以下或恒温时间在0.5h以下,均不能生成中间相小球体;当炭化温度在400~410oC范围内、恒温2h、源质坩埚散装进样时,或当炭化温度为425oC、恒温0.5h、源质坩埚散装进样时,抑或当炭化温度为425oC、恒温2h、坩埚10MPa压力压片进样时,均可得到平均粒径为1~2μm的小粒径球体;当炭化温度在420oC、恒温2h、源质坩埚散装进样时,或当炭化温度为425oC、恒温2h、源质以20MPa压力压片置于坩埚中,抑或以平铺散装方式进样时,均可得到平均粒径为2~3μm的小球体;而当源质以坩埚散装进样,通过调节炭化温度为425oC、恒温1~2h,可得到平均粒径为3μm以上大粒径球体;炭化温度在440oC以上或恒温时间超过3h时,只能得到镶嵌型的体中间相。在较低温度或较短恒温时间下,芳环结构难以通过缩聚反应形成小球体基核,因此没有小球体的出现;当温度升高或者恒温时间延长后,源质分子的热反应加剧,基核逐渐增多,这些基核转移并聚集形成球包,一些球包在相互作用力下转移并靠近,发生并合形成中间相小球体,但小球体数量还较少;温度继续升高或恒温时间继续延长,更多的球包聚集形成小球体,球体通过进一步的融并,粒径增大。之后,球体间因为大面积的融并粒度迅速增加,部分球体裂解,球体数目下降,最终形成体中间相。物料堆积方式主要通过影响小球体演化过程中挥发性气体的逸出及源质颗粒间热传递效率影响基核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到小球体的粒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