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它的高发性、危害性和复杂性威胁着全球大多数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调查研究显示,2/3的受访学生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2016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相关课题组对全国范围29个县市的一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遭受了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高达1/3多。校园欺凌不但影响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中小学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各类恶性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它的高发性、危害性和复杂性威胁着全球大多数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调查研究显示,2/3的受访学生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2016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相关课题组对全国范围29个县市的一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遭受了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高达1/3多。校园欺凌不但影响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中小学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各类恶性校园欺凌事件频频曝光,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界定和责任追究普遍存在困惑,并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治理产生忧虑和担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教育领域作为实现国家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教成为解决教育领域问题的基本路径和重要保障。校园欺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特殊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依法治理无疑是根本路径,并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面对一些引发社会舆论的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诉后脱管、惩戒乏力”的基本态势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和极度反差,某种程度上现行法律体系未能肩负起公众对法治的期待。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基于儿童权益保护视角,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惩罚”之间寻求兼具教育与矫治的可行之策,通过完善惩戒体系,弥补校园欺凌治理中现行法律的种种缺憾,促进校园欺凌惩戒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真正发挥效能。目前我国在法律层面尚无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校园欺凌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教育惩戒和法律矫正措施。因此,治理校园欺凌亟需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校园欺凌法律治理体系,加强依法治校,有效防治校园欺凌。本研究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首先阐释校园欺凌基本理论,分析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同时澄清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校园欺负、校园霸凌、学生间的一般冲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扫清障碍。其次,基于对我国校园欺凌立法现状的现实考察,分析当前依法治理校园欺凌进程中的现实困境:一是制度层面,法律缺少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未对“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学生间的嬉闹”等相近概念进行辨析。直接规制校园欺凌的法律位阶较低,校园欺凌的防范与处理机制不够健全,立法层面在构建校园欺凌的协同治理机制,发挥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元主体的监管合力等方面有待完善。二是实践层面,现行法律对校园欺凌行为“惩戒不足,保护有余”,基于私权利的侵权责任追究形同虚设,民事责任多由监护人和学校承担,而欺凌行为人本身无须承担任何民事侵权责任,其自身并未感受到侵权的法律制裁,因此法治效果不容乐观。基于公权力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规定过于宽纵,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责任追究的责任年龄庇护,未达到法定标准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加之教师教育权力危机导致教育惩戒严重缺位,父母和其他监护人问责机制不完善导致家庭管教流于表面,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欠缺中间性处罚措施等原因,司法矫正措施的多样化、体系化和程序性尚需不断加强和完善。最后,通过对国外校园欺凌立法背景、立法体例、立法现状和法律效果等方面的归纳总结和分析借鉴,提出完善我国校园欺凌法律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实现路径。我国校园欺凌法律治理应当秉承依法治理、协同治理、儿童权益保护为中心以及合理惩戒等基本理念,一是正确认识校园欺凌现象及其本质,既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的社会危害性,对校园欺凌现象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又要确保媒体对校园欺凌的客观报道,引导大众理性认识校园欺凌,避免因过渡渲染而出现社会焦虑;二是构建以《反校园欺凌法》为中心的综合性专门立法模式,为校园欺凌法律规制奠定基础;三是完善校园欺凌惩戒机制和法律规制体系,通过构建分级干预体系,完善校园欺凌法律治理措施。
其他文献
海洋占据71%的地表面积,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可以利用的领地之一。随着海洋的不断开发与探索,水下机器人的探测系统逐渐成为水下探测领域的研究重点。然而,水中细微颗粒和水介质分别对光线产生散射和吸收作用,导致水下拍摄的图像质量较差。降质的水下图像对后续的图像分割、水下生物识别与检测等环节造成负面影响。图像清晰化的目的即是有针对性地改善水下降质图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对比度、色彩失真、噪声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化石能源越来越难满足人们的要求,发展高效储能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另外,便携通话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高效储能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包括锂离子电池在内的商业化的电池体系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储能设备在各项应用方面的要求。与锂离子电池不同,金属锂可以独立用作电池的负极,提供最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最低的物理密度(0.59 g/cm3)和最
能源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的缺陷和弊端逐渐显现,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我国的重要能源战略。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装机容量呈爆发性增长,其中光伏发电的增幅最为明显。光伏组件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基石,对光伏组件进行建模分析是评估光伏发电系统在复杂工况下输出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然而在实际工况下,光
后悔是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研究发现,人们在决策后常常会将已选选项带来的结果与未选选项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若发现未选选项的可能结果好于已选选项的结果,就会产生“要是……就好了”的上行反事实思维,进而诱发后悔情绪。后悔情绪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长期沉浸在后悔情绪中会减弱人们的幸福感,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后悔情绪的调节。已有情绪调节相关的研
研究背景呼吸道上皮是抵御吸入病原体和外来颗粒物的第一道防线。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防御清除机制。黏液纤毛系统由纤毛和周围的黏液组成。纤毛的摆动频率和有效性是黏液纤毛清除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但黏蛋白的数量和特性,也可能是重要的变量。黏液的成分保证了呼吸道上皮的正常功能,黏液层的厚度和组成成分的任何变化都会造成纤毛摆动受到影响,继而造成黏液纤毛的清除功能的下降。鼻腔黏液主要是由鼻上皮下腺体分
研究背景:七氟醚和异氟醚是两种常用的挥发性麻醉剂,与其他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剂相比有许多优点,包括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迅速等。研究发现发育期大鼠暴露于吸入性麻醉药,会导致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突触生长异常和神经元凋亡,对远期学习能力可能造成影响。并且不同种类的吸入性麻醉药造成的损伤可能有差异。儿科神经学专家Johnolney及其同事首次发现胎儿晚期或新生儿早期,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
新型致病菌的不断出现迫使人类寻求新结构和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微生物,尤其是链霉菌来源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以及前体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微生物基因组中蕴含着丰富的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簇,为人类发现新的药物提供了潜在的资源。尽管大多数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可培养,或者大部分负责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在实验室条件下处于沉默或者低水平表达状态,但是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竭尽全力“唤醒
我国发展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拉帮结伙,企图以“冷战式联盟”对我施压、与我对抗的国际大变局,中国如何应对?以国际统一战线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可行的战略选择吗?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20)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对抗性联盟”和“非对抗性联盟”为分析工具,在理清这一思想的
第一部分基于3D相位对比磁共振静脉成像观察偏头痛患者脑静脉窦形态学改变背景: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脑静脉系统的作用值得关注。观察偏头痛患者脑静脉窦形态学变化可以更好地分析偏头痛加重及慢性化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有望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甚或治疗靶点。目前报道的脑静脉系统形态学研究的对象多为慢性偏头痛(CM)患者,大多采用2D时间飞跃法静脉磁共振成像(2D-TOF MRV)观察横窦,而上矢状窦、窦汇在偏头痛
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上高发的人类恶性肿瘤,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医疗手段的多元化、精细化,胃癌的治疗方案也在逐步完善,微创手术、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等新观点层出不穷,但预后仍不尽人意。因此不断寻找新的影响胃癌进展及预后的重要靶点,探究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成为胃癌研究的重要举措。癌症的治疗难点是不可控的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涉及到大量的分子参与和复杂的网络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