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赠答诗》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赠答诗”作为《文选》选诗的第二大类,收录二十四位诗人的七十二首,分布在四个时期:建安、正始、西晋、南朝。选诗最多的是西晋的陆机,其次是建安的刘桢和曹植。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对《文选》赠答诗做了一个宏观的梳理。一方面是对《文选》中的赠答诗的选诗情况做了概括,另一方面对赠答诗做了界定。第二部分,从纵向方面对建安、正始、西晋和南朝四个时期的赠答诗逐一归纳和总结:建安赠答诗集中在邺下文士集团的各个成员之间,注重于情感的交流沟通;正始时期,由于玄风的影响,赠答诗追求的是清新、自由、洒脱、清峻之美;西晋时期政治环境与时代精神的变化,导致这时期的赠答诗出现了谀美颂德之风,赠答诗的实用功能由此加强了,但也不乏对亲人、友人的情感真实的抒发;南朝赠答诗逐渐发展为文人之间自由的交流方式,融合了该时期兴盛的山水描写及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使这个时期的赠答诗注重于景物的描摹刻画。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文选》赠答诗的特征及选诗思想。第一个方面是《文选》赠答诗的特征,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一,创作主客体倾向于贵族化、集团化。第二,意象上的特点。第三,独特的四言赠答诗。第二方面是《文选》赠答诗的选诗思想,主要有三,其一,“风教”,其二,“翰藻”,其三,“情灵摇荡”。   赠答诗注重诗人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动,有明确的赠答对象,通过回环往复的赠答,交流感情、慰藉心灵、以诗明志。在汉魏六朝以独立的形式存在,有其意义。《文选》选录的七十二首赠答诗都是当时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可以从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发现各个时期这种诗歌题材的特征。
其他文献
刘醒龙是一位新现实主义作家,更是一位清醒的道德理想主义者。在现当代文坛多数作家专注于个体经验与欲望呈现的大潮下,他坚持在创作中高扬道德大旗,并以道德这唯一的精神支柱对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作为中国的第一首长诗,无论对中国文学创作还是对中国学术研究均具有深远的影响。自汉以来,《离骚》研究已经两千余年,成果虽多,但争议不断,仍有许多谜
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专家。但是将鲁迅的早期文艺思想放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做整体性的思考,至今还没有获得完
本文选取晚清特点最为突出、案例最为丰富的时段,以1898-1908年间的翻译文学为研究目标,在“变化轨迹”和“现象分析”所构成的历时和共时的经纬交织中,考察作为一个动态整体的
抗争不论对于个人还是民族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文学领域,文学从来就与抗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的抗争构成了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坛,卡夫卡就是一位书写抗
新余市是江西中西部的一个地级市,新余方言是赣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对于赣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来讲,赣方言的语法研究还相对较薄弱,特别是关于新余方言语法的研究著述零星可数,而
本文通过史学考察与理论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将1949年至今在大陆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军旅诗作视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话语系统(“中国当代军旅诗歌”)进行全面研究和个案考察,在六十
自媒体是以关系为依托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基层政务自媒体的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对信息的实用性期待较高,对信息和传播者有亲近感,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参与的意愿较强;基层政务自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