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胃癌发病率的提高,癌前病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IM)是癌前病变的一种,是肠上皮取代胃粘膜在胃內的一种异常增殖。引起肠上皮化生的原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酸PH降低、胆汁反流等。在临床上胆汁反流伴肠上皮化生的越来越多,而胆汁酸引起肠上皮化生的机制尚不明确;胆汁反流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西医也只是单纯的针对病因减少胆汁反流,很难针对肠上皮化生进行改善或逆转,而中医药针对胆汁反流和肠上皮化生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但目前胆汁反流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证素及证候学特征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在治疗方面进展缓慢。在我们前期关于2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中表明,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制定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8个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胆热犯胃、气郁痰阻、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和寒热错杂中,(肝)胆热犯胃所占比例最高,约占45.0%,运用清降理论治疗的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总疗效结果示总有效率为91.7%,其中痊愈29例(48.3%),显效17例(28.3%),有效9例(15.0%),无效5例(8.3%),说明中药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但在胆汁反流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证候学和疗效方面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通过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症状、证候特点与内镜下粘膜表现及病理的炎症、肠化生、萎缩、糜烂程度的相关性,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辨证分型做出基础。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分为中医综述和西医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内镜相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部分,采用数据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对数据中的性别年龄等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计数;采用秩和检验对非参数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对于中医证候采用因子分析及因子旋转方法提取证素。结果1.125例患者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年龄主要分布在41-70岁,情绪异常者占83.2%。2.对125例患者胃镜下粘膜及病理研究发现:胆汁反流程度及肠上皮化生程度在男女之间及不同年龄段中均无差异。萎缩程度和肠上皮化生程度在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中均有差异,P<0.05。3.对四诊信息,我们提取主因子11个,并对11个主因子进行因子旋转提取证素得出7种证型:类肝胃气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胆热犯胃证、类寒热错杂证、类脾胃湿热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阴不足证。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性有实有虚,有虚实夹杂,以实为主(包括气滞、湿热、实热、食积等),日久耗气伤阴导致气虚、阳虚及阴虚等。结论1.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好发年龄为中老年人,情志不畅为本病的重要因素。2.胆汁反流程度及肠上皮化生程度与性别和年龄无关;胃粘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程度与胆汁反流程度呈正相关。3.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证型主要分为以下7种:类肝胃气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胆热犯胃证、类脾胃湿热证、类寒热错杂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虚弱证。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性有实有虚,有虚实夹杂,以实为主(包括气滞、湿热、实热、食积等),日久耗气伤阴导致气虚、阳虚及阴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