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弥勒信仰也随之传入。在经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弥勒信仰。五代时期在浙东地区出现的布袋和尚传说逐渐演化成一种新的弥勒信仰。历经宋元的肇始与初创,以及明清时期的多途发展而定型,僧俗两界佛教信仰者通过文字、绘画、造像等手法对其形象进行不断的塑造,并在与中国人固有精神内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布袋弥勒信仰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创造,形成集神通、智慧、慈悲、方便于一身的应化弥勒形象。这种新的弥勒信仰体现了信仰者对快乐、包容、亲和与自在的追求,这不但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中国人所推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布袋弥勒信仰在浙东地区兴起之后,很快传播到中国各地,并随着中国佛教的外传而传播到东亚及其他地区,对中国佛教的生活化推广和民间化转型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同时对中国文学、艺术、民俗、民间宗教以及东亚各国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布袋弥勒信仰所具有的开放性、生活性、喜乐性、智慧性等特征正好契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历史与现实的多重激荡中,以弘扬弥勒文化为核心的弥勒道场也正在浙东地区的雪窦山兴起,并有望从与四大菩萨相应的四大名山进展到与五大菩萨相应的五大名山这种全新的佛教信仰格局,弥勒信仰也将在现代转型过程中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