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angmi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纵深发展,西方国家纷纷探索基本养老之外的养老方式,住房反向抵押制度成为各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一项选择,即符合一定条件的老年人将其自有房屋抵押给金融机构以获取部分养老金,该制度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压力。目前我国已是一个深度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社会公共养老的服务资源十分短缺,家庭养老供给能力也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引入西方国家的该项制度,成为我国养老补充体系的一部分。与国外常见的反向抵押贷款模式不同的是,我国采取了保险模式。我国从2014年开始该保险的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经面向全国。然而,通观该养老保险的政策实施情况和试点发展现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相关法律和制度并没有充分顺应试点的推动进行修改,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法律问题。而且,这些法律问题己经成为该养老保险发展的瓶颈。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该养老保险展开深入研究,并且进一步作出相应的制度改进。论文首先对住房反向抵押保险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通过论述住房反向抵押保险的概念、法律特征及其法理基础,形成对其直观的法律认识。该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反向抵押商业养老保险,在主体、抵押物、担保债权的数额及担保期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法律基础方面,学界对于反向抵押权的理论基础争议较大,有抵押权基础说、让与担保说等观点。但通过深入分析,抵押权基础说以及让与担保说从内容和实质上均不能很好地契合反向抵押制度,而学界的“后让与担保理论”具备引入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通过对相关政策的演进以及试点情况的梳理,较为全面地展示出该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尽管该保险的投保人数并不多,但潜在的市场却相当广阔。分析该保险在当前的法制困境,可以发现该保险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着土地使用期限的障碍、主体资格受限、可抵押房产范围狭窄、保险双方权利配置不平衡以及相关监管制度和利益保障机制缺失等法律问题。住房反向抵押制度作为一项舶来品,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探索历程。美国是住房反向抵押市场规模最大和最为成熟的国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日本率先采取信托模式开展住房反向抵押业务,具有相当的创新性。本文便以美国和日本作为典型,比较两国模式实践的优劣,对于完善我国住房反向抵押保险制度、丰富反向抵押业务的发展形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该保险制度的完善,系本文写作的重点。无论是协调立法还是法律关系的构建,笔者在借鉴域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在解决土地使用期限续期的问题上,提出将“自动续期”视为续期无需申请且免费,同时在有关部门对“自动续期”作出解释之前,考虑到住宅用地使用权期限会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生阻碍,建议房产评估价值应视建设用地使用权余期而定;二、在主体制度方面,可考虑对夫妻共保人的年龄作放宽要求、将担保人扩大至投保人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以及扩大经营主体的范围,鼓励保险公司、信托机构和银行合作开展业务;三、在客体制度方面,建议逐步放开设押宅基地房屋的流转、设置共有产权住房政府一方的“强制购买义务”;三、在权利配置上,建议关注投保人知情权、房屋处分权,允许保险双方约定房屋增值收益权的分配以及赋予投保人保险金领取方式的选择权来平衡双方权利;五、在完善相关监管和激励保障制度上,要注重完善法规政策、设立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通过增大税收优惠力度来为住房反向抵押制度的运行提供实际的支持与保障。
其他文献
顾客是供应链市场导向和利益来源,因此,供应链中提高顾客满意度是赢得顾客的核心.对影响顾客满意度的4个指标进行了分析,运用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获得4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针对顾
热电材料可以通过热电效应将电能和热能相互转换,由于其在热电转换的过程中并没有机械运动,这就能够使它在一定的温度下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同时对于那些热源分散、
以纳米学科为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万方数据库中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选取了出版物、专利、会议论文、SCI的影响因子等可计量的指标,探求了博士学位论文表征的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