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地区中-新元古代为裂谷沉积,在中元古代早期裂谷作用开始,大约1800-950Ma时由于裂谷作用,华北板块的北部分裂为两个裂陷槽,平行于板块边界延伸,分别沉积了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群,中间为古岛链分割,同时被动大陆边缘发育。该地区于新元古代早期(950-700Ma)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霍各乞矿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期北部裂陷槽中,属于狼山复背斜的北翼。通过野外观察并结合室内分析,我们将霍各乞矿田进行了构造分区,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带,并通过实地勘察得出,北部带以发育近水平的线理为特点,南部带以发育陡倾的线理为特点,中部带则以叠加褶皱发育为特点。本文在借鉴大量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完成了野外勘查和室内的分析整理,通过对霍各乞矿区岩石露头及出露的线状、面状构造及室内镜下观察,认为该矿区的变形具有多期次的性质,初步认定矿区受到三期变形的影响,三期变形作用在北、中、南三带有着不同的体现,第一期表现为北西-南东向剪切作用,主要在南部带和中部带有体现;第二期则表现为近北东-南西方向的走滑剪切作用,主要在北部带和中部带体现明显,第二期变形使得中部带形成了一个平卧褶皱;第三期变形作用表现为矿区主体作为狼山的北翼受到北西-南东向的作用力发生弯曲褶皱,使早期的近水平层理产状变陡。北部带中相应发育了一系列片内的褶皱,南部带岩石线理倾伏角变大,中部带由平卧褶皱变为枢纽向南西倾伏的背斜。变形作用对于矿区的控制作用明显,第一期变形(D1)与第二期变形(D2)对于矿床的改造与再富集具有重要作用,使得矿床发生强烈的再就位。矿区构造分析揭示出矿床深部延伸远远大于地表延长,D1以破坏为主,使得矿床透镜体化,因为透镜体的轴比测量揭示出水平延长远远小于深部延伸;D2变形以倾竖褶皱变形为特点,褶皱转折端是最为有利的再就位部位。它使得矿区中矿床发生了再富集作用,对成矿有利。第三期变形则主要表现为整个矿区作为褶皱的北翼发生弯曲变形。总体来说,矿床的形成是以物理重就位为主,化学重就位为次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