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大蒜生产过程中根据栽培目的合理选种用种问题,本研究以我国主要大蒜生态区的主栽品种和部分国外品种共78份大蒜资源为试材,研究了大蒜主要农艺性状与蒜薹及鳞茎产量的关系,并对78份大蒜资源按栽培目的进行了分类,进而研究了不同类型大蒜在常规栽培管理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蒜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达到11.1%~64.0%,说明大蒜虽为无性繁殖,但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大蒜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鳞茎横径、鳞芽长、鳞芽数、假茎粗和叶片数是影响大蒜鳞茎产量的主要因子;而蒜薹粗、株高和鳞芽数是影响大蒜蒜薹产量的主要因子。2.通过对影响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大蒜鳞茎及蒜薹的综合农艺性状相似,均包括“株型因子”、“蒜薹因子”和“鳞芽因子”。“株型因子”及“鳞芽因子”对鳞茎、蒜薹产量的作用方向一致,即植株高大、叶片发达、叶夹角较小、鳞芽较大均有利于增加鳞茎重及蒜薹重,而“蒜薹因子”对鳞茎及蒜薹的作用方向相反,表现为较长、较粗的蒜薹不利于鳞茎的生长,但有利于增加蒜薹重。3.根据大蒜生长势、生育期及鳞茎、蒜薹产量对78份大蒜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供试大蒜可分为有薹大蒜(Ⅰ)和无薹大蒜(Ⅱ)2个类群,有薹大蒜又分为Ⅰa、Ⅰb、Ⅰc3个亚类,Ⅰa平均单薹重17.9g,较Ⅰb、Ⅰc分别高11.2%和15.5%,但Ⅰa单头重比Ⅰb低32.2%,生育期则较Ⅰc长8.7d,据此将Ⅰa、Ⅰb、Ⅰc分别命名为薹头兼用品种、头薹兼用品种和早薹品种。无薹大蒜类群(Ⅱ)植株生长势较弱,生育期较长,鳞茎较小,目前栽培意义不大。4.不同类型大蒜的各物候期不尽相同,彭县早熟的各物候期较早,蒜薹和鳞茎的形成生长较早,生育期比苍山蒲棵早15d。4个品种中,苍山蒲棵的营养品质最高,其硒含量高达0.31mg/kg,比最低的彭县早熟高55%,其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最高。鳞茎产量则以金乡紫皮最高,达1507.8kg/667m~2,而苍山蒲棵的蒜薹产量最高,达542.1kg/667m~2。5.不同类型大蒜的光合作用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以金乡紫皮的光合作用能力最高,彭县软叶最低。抽薹期作为大蒜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期光合作用最强,金乡紫皮此时光合速率比彭县软叶高38.4%。彭县早熟进入衰老期较早,至5月中旬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同期比苍山蒲棵低44.36%。6.大蒜由幼苗期进入越冬期后遭受低温胁迫,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明显上升,且金乡紫皮的SOD活性、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最高,MDA含量最低,此时苍山蒲棵次之,彭县软叶最差。4个品种的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金乡紫皮>苍山蒲棵>彭县早熟>彭县软叶。7.进入5月份后,随温度升高大蒜遭受高温胁迫,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MDA出现上升趋势,以苍山蒲棵的MDA含量最低(21.01μmol·kg-1),彭县软叶的最高(24.7μmol·kg-1)。4个品种的耐热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苍山蒲棵>金乡紫皮>彭县早熟>彭县软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