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但历史上所谓的“建安文学”,一般不只限于这二十五年的文学,而把曹丕即位,魏代建立到魏明帝曹睿继位后的太和年间也包括在内。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为首,同时包含“建安七子”等人,形成了一个以邺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值汉魏易代之际,社会政治、思想方面的急剧变化,带来了文学方面的发展变化,使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史称“建安文学”。生命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建安诗歌更是对生命的咏叹。汉末魏初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催生了建安诗歌歌唱生命这一主题。经学统治衰败、政治黑暗、战乱迭起、民生凋敝的现实使英雄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诗性精神复苏,文学表现出对于政治的亲和态度,文学在此时走向了自觉。建安诗人经历人生的苦难,在感叹生命不永、人生短促的同时,更激起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建安诗歌记录了他们的经历、情感和思想。这些诗歌反映动荡的社会现实,歌唱统一的理想抱负,意气清朗俊逸,文辞刚健挺拔,风格慷慨悲凉。后人将其称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等。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是人们第一次从审美的角度来概括一个时代的特点,更意味着文学开始从政教走向审美。建安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生命气息。本文试从(1)建安诗歌生命意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建安时期的社会状况及诗人地位;英雄主义思潮盛行:诗性精神的复苏;(2)建安诗人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生命意识:对生物生命的关注,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对社会生命永恒的渴盼;感伤意识、自由意识、创造意识(3)建安诗歌生命意识的理论思考: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是诗歌永恒的动力利主题:悲愤出诗人等三个方面对建安诗歌的生命意识产生的时代和生命意识的体现以及对建安诗歌生命意思产生的理论根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