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主流金融学的发展基础是理性人假设。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传统主流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实际现象不断发生偏离。大量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行为、心理、偏好等主观因素在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股票市场上则表现为股票价格的各种“异象”,这促进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行为金融学出现后,主流金融学中基于CAPM的定价方式被修正,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加入了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倾向及情绪等因子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股市中经常出现股票价格经历“过山车”式的变化,这些现象背后多数起因于投资者情绪的“跌宕起伏”。随着投资者类型的多样化,区分个体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行为的不同,对个体和机构投资者情绪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市场效应进行研究就非常有必要,这不但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两大类投资者情绪领先-滞后的关系,以及投资者情绪对市场的具体影响机制,而且对于合理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稳定股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先是阐述了投资者情绪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机制,然后分别选取普通股票型基金仓位和封闭式基金折价率作为衡量机构和个体投资情绪的指标,选取市场收益率和波动性衡量其市场效应,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别检验个体与机构投资者情绪领先-滞后关系及其市场效应。结果表明: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对于机构投资者情绪具有显著影响,而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对于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并不明显;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对市场收益率并无显著影响,但对指数波动率具有显著影响;而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变动对市场收益率及波动率的影响均较为显著。本文据此为如何改进投资者理性投资,完善其市场效应,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