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加减连蒲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血清CagA和VacA抗体水平的影响,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提供临床及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脾胃湿热证患者,予连蒲饮加减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停药一个月后行胃镜检查/13C呼气试验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检查血清CagA和VacA抗体水平,并分别于治疗前、服药2周后和停药一月后观察主要症状评分(痞满、胃胺疼痛)、次要症状评分(纳差、嗳气、反酸、舌脉等)。结果:确诊并纳入的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共29例,其中一例未复查血清。将Hp根治失败次数与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将血清抗体双阳性、单阳性、无阳性组进行症状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症候疗效方面,服药2周后总有效率为96.55%,停药1月后总有效率为86.21%,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各主要次要症状在治疗后也明显改善。治疗后Hp根除率仅17.24%。治疗后CagA抗体转阴率为22.2%,VacA抗体转阴率为36.4%,尿素酶转阴率为27.3%,三者的转阴情况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抗体滴度均下降,前后血清CagA、VacA抗体滴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p耐药性和症状严重程度与Hp毒力因子CagA、VacA无关;加减连蒲饮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其对Hp的根治率较低,血清抗体转阴情况不明显,但能明显改善症状,且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血清抗体滴度也明显下降,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削弱Hp毒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