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心态是影响作品形成的潜在的、深层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入的探讨作家在人生历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心态是揭示作家创作风格和作品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本文从心态视角出发,以文艺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为理论依据,来探讨迟子建所具有的游牧心态。但是,心态毕竟是比较隐秘而又虚无的,不似作品可以直接呈现给读者,因此,本文着重结合迟子建的个人经历,立足其小说文本,探讨了游牧心态的形成过程及其特质,迟子建的游牧心态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迟子建的游牧心态的价值及其在游牧心态下创作的意义。具体来讲,在引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目前关于迟子建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的选题意义,详细的说明了“游牧心态”这一词语的来源,并对迟子建的游牧心态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游牧心态是承认和肯定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并以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的心态,也是迟子建在跨文化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以多元视角来审视人类生存境遇的心态。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结合迟子建的跨文化历程来探讨迟子建游牧心态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游牧心态的特质所在。迟子建具有在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都市文化、东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共同构织的多元文化场中行走的跨文化人生体验。多元文化为她提供了多元的参照系,在多种文化的对照中,作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化的相契合与差异之处,从而促使她从跨文化的视角来思考不同形态的文化以及生活在异质文化中的人们的生存境遇问题,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迟子建在跨文化的人生体验中所形成的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游牧心态。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不同的方面着重探讨迟子建的游牧心态和其小说创作的关系。第二章是从迟子建对于乡村和都市的双重透视这一个方面来探讨其游牧心态在小说中的呈现。在都市的映照下,迟子建既读出了乡村中的诗意也读出了乡村中的恶俗;在乡村的映照下,迟子建既看到了都市中的冷漠也看到了都市中的温情。这种把乡村←→都市置放在一个相对照的空间中进行解读的艺术手法正是其游牧心态的体现。第三章是从迟子建对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审视这两个角度进一步的解读游牧心态和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在这一章,又分为两个小节来进行论述。第一节阐述了迟子建对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这也正是其游牧心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体现。作为一个汉族作家,迟子建摆脱了汉文化造就的思维定势,以一种客观豁达的态度来描绘着被视为边缘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她通过对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的描写和对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设置让边缘文化大放异彩。第二节阐述了迟子建对于东北本土文化和外来俄罗斯文化的双重解读,这种跨文化的思维方式,正是其游牧心态的表现。本章立足于迟子建的小说文本,从中俄混血儿形象和江河、建筑意象这两种艺术手法的设置上,透视出其游牧心态对于作品外在形式的影响,以及游牧心态的文本呈现。第四章阐述了游牧心态及其在这种心态下创作的价值。迟子建的游牧心态具有自我疗救和对读者的启示作用,这种在跨文化的人生历程中所形成的游牧心态,使得迟子建能够用比较的眼光,站在别人的立场来反观自己的困境,从而走出了个人悲伤的小天地,去关注更为广大的世界和人生。同时这种心态也给读者带来了这样一种启示:我们应该改变思维定势,用一种客观平和的心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文化他者以及生活在不同文化形态中的人们。她在这种游牧心态下的创作对于当下浮躁的文坛起到了一种弥补的作用。在结语部分,通过上文对迟子建游牧心态的研究论证,本文驳斥了前人关于迟子建研究中的城乡二元对立说,进而得出这样一个观点:从心态的视角来看,迟子建所具有的游牧心态为她提供了一种用比较的眼光、跨文化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异质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迟子建超越了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继而在多元参照系下,对自己所经历的各种文化形态进行了双重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