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证性肠病,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相关的病例报道增多,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从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总结到,在中医辨证方面,本病在不同的阶段的辨证各有特点,本研究是以国内公认的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标准为依据,通过临床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得出溃疡性结肠炎在不同分期的辨证规律,可以为此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及在前期临床观察的及基础上,结合有关诊断标准和临床实际,建立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采用了调查研究、判别分析、计算机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4例不同分期的患者进行研究,得出溃疡性结肠炎在疾病不同阶段(活动期、缓解期)的辨证分型规律。研究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在活动期和缓解期,舌体(P=0.657)、舌质(P=0.213)、舌下络脉(P=0.195)、舌边齿印(P=0.201)、纳呆(P=0.353)、腹胀(P=0.755)、腹痛(P=0.515)、里急后重(P=0.336)、大便秘结(P=0.801)、腰酸(P=0.730)、膝软(P=0.420)、盗汗(0.353)、腹部包块(P=0.367)、肢体倦怠(P=0.213)、神疲懒言(P=0.107)、形寒肢冷(P=0.610)、五心烦热(P=0.709)、头晕目眩(P=0.601)、脉位(P=0423)等证候在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出现的差异并不显著。2、在舌色(P=0.027)、苔色(P=0.026)、苔质(P=0.000)、腻苔有无(P=0.000)、腹泻(P=0.000)、粘液脓血便(P=0.000)、便后肛门灼热(P=0.018)、嗳气(0.035)、至数(P=0.009)、脉形(P=0.042)、脉力(P=0.001)、脉势(P=0.031)中,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差异比较显著。3、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分期(活动期、缓解期),中医虚实证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其中活动期是以实证为主,缓解期是以虚证为主,虚实兼证同时在不同分期出现。研究结论:1、在溃疡性结肠炎不同分期(活动期、缓解期)中医辨证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本虚和标实的共同作用于人体的结果。2、在统计结果差异不显著的的证候中的可以得出:本虚(气虚或阳虚)的这一基本的中医病理改变存在在两个分组病例中。而且还提示,本虚的分类可能是脾胃气虚、脾肾阳虚、阴血亏虚等,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法则提供参考。3、舌苔和脉象在本病分期辨证的统计结果中差异显著,在活动期舌苔多有苔黄、厚、腻,脉多数、大、滑、实;在缓解期舌苔多为白、薄,脉多为缓、细弱、虚。4、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实证占主导地位,可夹杂虚证或虚实二证同时表现;在缓解期,虚证占主导地位,可夹杂实证或虚实二证同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