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电粒子在绝缘微通道中的输运过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tr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通过控制电场和磁场对荷电粒子束进行聚焦、偏转、整形和微束制造的设备造价高昂、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荷电粒子在微通道中导向效应的发现让无电磁元件的束流聚焦、偏转、整形和微束制造成为可能,利用绝缘微通道完成同样的任务可以极大降低成本、压缩体积和简化结构,为荷电粒子束光学元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荷电粒子在绝缘微通道中输运过程的研究是绝缘微通道成为粒子束光学元件的基础。以高电荷态离子为代表的正离子在绝缘微通道中的输运机制研究基本完成,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提供可行的应用方案,例如采用微结构产生各种可控离子束来定点制备材料表面纳米结构。负电荷粒子在绝缘微通道中的输运机制研究存在争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较系统的开展了实验和理论研究,首次测量到宏观绝缘通道对电子的整形效应,提出了新的电子输运过程的物理图像,确定了电子输运过程的充电模式,解决了电子输运过程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发现了负离子输运过程中存在明确充电过程的实验证据,提出了负离子充电过程的物理图像。在采用绝缘微通道产生的高电荷态离子微束制备材料表面可控纳米结构方面,着力于研究高电荷态离子引起固体表面纳米结构的规律,发展了适用于高电荷态离子的热峰模型,阐明了在宽的动能能区和电荷态区间的表面纳米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完成了电子穿越绝缘微通道的实验。使用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对穿越Al2O3微孔膜的电子进行测量,得到了电子的穿透率、角分布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以及与微通道倾角、电子能量、束流强度的依赖关系,研究表明穿透电子分布受限于微孔膜的几何张角,穿透电子的能量损失随倾角增大而增大,表征充电过程特征的充电电荷量衰减常数与二次电子发射率相关。对比电子在外部涂有导电层的玻璃毛细管和裸玻璃毛细管中的输运过程,发现玻璃管的外部导电层有稳定电子穿透的作用,得到了电子在玻璃管中稳定穿透的条件。通过电子在不同倾角下对外部涂导电层的玻璃毛细管的充电过程研究,发现在大倾角下,电子穿透率先下降,之后随着充电量增加而增大,穿透电子的能量损失随倾角增大而增大,说明电子在玻璃管中的输运过程既包含电荷沉积过程又包含散射过程。通过荷电粒子穿越矩形玻璃毛细管的实验,发现矩形玻璃毛细管在充电过程中对电子具有整形作用,整形电场的形成与倾角和束流密度有依赖关系,矩形玻璃管对正负离子没有整形作用。完成了N2-负离子穿越矩形毛细管的实验。研究发现穿透粒子中包含中性粒子和N2-负离子两部分,中性粒子强度很弱,负离子占穿透粒子的绝大部分,其强度随倾角变化呈三角形分布。倾角的分布宽度不小于3度,大于玻璃管的几何张角1度。不同倾角下负离子在玻璃管中的充电过程实验表明,在倾角大于0.6度时,穿透粒子中的负离子部分呈现双斑结构,一个斑靠近探测角0度,另一个斑靠近中性粒子,两个斑在充电过程中出现强度变化和位置移动,负离子的穿透率充电曲线与电子的充电曲线类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负离子在绝缘通道内壁产生了负电荷的充电斑。提出了电子和负离子在绝缘微通道中进行充电过程的物理图像。两个物理图像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结果。首次提出固体表面至内部的正电荷-负电荷双层电荷深度分布,指出电子在玻璃管中的不稳定穿透是这两层电荷的放电产生的,给出了玻璃管外层导电胶稳定电子穿透的原因和矩形玻璃管只对电子有整形作用的原因。在负离子穿越微通道过程中,微孔内壁的负电荷充电由两种物理过程共同作用,一种是负离子和碰撞区表面原子的负电荷交换,一种是二次电子造成碰撞区对侧表面的充电。提出了适用于高电荷态离子的热峰模型,将势能作为电子系统的热源项加入热峰模型,讨论了入射离子速度对势能沉积的影响,系统计算了宽能区和电荷态区间下高电荷态离子引起固体表面纳米结构的尺寸和形成条件,阐明了相关机制,为利用高电荷态离子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人类生产生活对强磁场的需求推动着磁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水冷磁体,超导磁体具有低能耗、结构紧凑、质量轻、磁场空间均匀度高等显著优势,在科学研究、能源、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基于高温超导带材研制而成的内插磁体现已成功突破直流稳态磁场记录,同时高温超导带材也因高磁场下的大载流特性以及优异的机械性能,被视为研制下一代超高场磁体最具发展前景的材料。伴随着磁场强度的提升,高场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面
学位
超导现象自1911年被发现以来,一直是材料、物理等领域的前沿学科,经过一百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已在高能物理、能源、医疗、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的超导应用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抢占的高新前沿技术,我国也将这一领域列入“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重大需求。我们知道,超导材料在传输低于其临界电流的直流电时没有损耗,这便是超导材料的“零电阻效应”,然而在超导材料的实用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超导材料传
学位
水力压裂技术广泛用于页岩气开采,伴随着压裂作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盐度高、可生化性差的压裂返排液。压裂返排液的处理和处置对页岩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中国典型页岩气藏区压裂返排液的物化特征和分子组成,并对厌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压裂返排液的可行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对厌氧颗粒污泥处理压裂返排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典型页岩气藏威远和广元区块压裂返排液具有总溶
学位
风化是一种使岩石和矿物改变到与地表环境平衡的过程,它塑造地球关键带的结构,影响地质旋回中的物质循环。粘土矿物作为占沉积岩和风化壳总体积近一半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风化作用强烈影响地球关键带土壤的理化性质,缓冲大气和生物圈中的酸,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影响全球碳循环。本论文以粘土矿物中容易被风化的绿泥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研究和室内实验两大部分,开展了跨尺度的粘土矿物风化研究。野外研究点选择位于美国
学位
戈壁荒漠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泛分布,干旱多风的气候特征使得戈壁地区风沙运动(如沙尘暴)频发,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乃至健康与生命造成极大危害。与沙漠相比,戈壁地表由砾石和结皮覆盖,同时所在区域的环境风速更为强劲,因而导致戈壁地区的风沙运动表现出和沙漠地表迥异的特征,但目前大多数有关风沙流运动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沙床地表,人们对戈壁地表风沙流特征及其机理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风沙运动
学位
原子核是由若干个核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质量是其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原子核质量反映了原子核内部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电磁相互作用。原子核质量的精确测量对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核子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宇宙元素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宇宙中比铁重的元素中约有一半是通过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产生的。原子核质量是r-过程计算模型的重要输入量。然而大部分r-过程原子核在实验室
学位
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由可见物质(visible matter)、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组成,人类世界由可见物质构成,因此对可见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及性质的研究,是人类自然科学的主要内容,具有天然的重要性。重子是可见物质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早期宇宙中有等量的可见重子正物质与反物质,并且有众多不同种类的重子存在,它们随时间演化到目前仅有的重子正
学位
相互作用截面(反应截面)测量是研究不稳定原子核密度分布的基本实验方法之一,也是用来寻找晕核的最常用的方法。近年来,在相互作用截面研究方面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晕核的相互作用截面具有怎样的束流能量依赖关系,以及多高的束流能量能够更加精确地提取晕核的结构信息。有研究认为,在高能束流情况下,主要是晕核的核芯部分对反应截面有贡献,核芯外部晕部分对截面贡献较小;而在低能情况下,核芯外部的低密度晕部分对反应
学位
原子核是复杂的微观量子多体自束缚系统。虽然原子核物理自诞生以来已历时一个多世纪,但原子核性质的研究依然充满了挑战。基于原子核中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即核力的认识,结合不同的核多体方法,人们发展了描述原子核复杂性质的核理论模型。核力是一种剩余的强相互作用,包含有中心力、自旋-轨道耦合、张量力等成分,目前介子交换图像是描述核力最成功的理论之一。为了有效描述多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系统,引入有效核力是一种常见并
学位
锕系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是独特的存在,因其具有的5f电子轨道而展示出特殊的电子结构与成键性质。所有的锕系元素都具有放射性,这一方面促成了以铀为代表的核能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无疑为研究锕系元素化学增加了困难。与镧系金属或过渡金属相比,锕系元素相关的研究还较少。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作为一类新型材料,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MOFs为锕系元素配位化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还为扩大锕系材料的潜在应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