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是行政指令下利率管制与市场化利率矛盾的产物,即当市场利率与银行利率脱节时,由于资金的逐利性所导致的大量资金从银行体系外逃的一种现象。从广义上看金融脱媒是指货币供需双方直接绕开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资金融通的现象。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鉴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中后期出台了限制银行存款利率的“Q条例”,但是随着美国金融深化(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的不断深入发展,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Q条例”管制下的存款利率与市场脱节越来越严重,导致大量资金为了更高收益进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致使商业银行出现存款减少、贷款业务萎缩、盈利能力下降的现象,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先后扩展到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主要国家,并对各国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股票、债券、证券投资以及同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可转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CD市场)、国库券市场、消费信贷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的日趋完善,利率市场化银行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受限,加上以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致使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同样,中信银行西宁分行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金融脱媒带来的发展困境,如何在金融脱媒的大环境下选择正确的经营策略成为了中信银行西宁分行首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金融脱媒的含义以及产生的原因详解,通过对金融脱媒影响的国内外比较,揭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影响,在立足青海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对金融脱媒对中信银行西宁分行业务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信银行西宁分行应加强金融创新开发差异化的理财产品、开拓小微贷市场、拓宽中间业务、改变经营理念和加强风险管理以及建立标准化的信贷人员培养机制等措施应对金融脱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