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对话教育理论(Dialogue Education Theory)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它首次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再由有着“对话理论之父”美誉的德国神学家马丁·布伯发扬光大,最后由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其引入教育领域。21世纪的今天,当对话成为教育的主题,交流、沟通、协商、表达、参与、体验便成为教育的手段。通过对话教育,师生双方都能体验到平等与尊重;在对话教育中,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想象,乐于思考,勇于创造。对话教育正在以一种实践的样态,指导着我国教育的转型。本文正是居于这样的理念探讨当代对话教育的理论流派,以期对于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和引发思考。本论文一共包含六个部分,即绪论部分、国外对话理论溯源部分、从人类文化学的维度探析巴赫金对话理论部分、从精神科学角度梳理马丁·布伯对话理论部分、从被压迫者的视角剖析保罗·弗莱雷的对话理论部分、最后是思考对话理论对我国基础性教育改革的启示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思路与框架,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一章,追溯对话教育理论的渊源,主要以介绍苏格拉底为主,对苏格拉底对话范式“产婆术”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从对话性、他性与差异性等方面分析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征并揭示其潜藏的教育意蕴;第三章从精神科学的视角,从“我—你”、“相遇”等关键字中解析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征并揭示其潜藏的教育意蕴;第四章,从被压迫者的视角,围绕解放教育观,从合作性、创生性等方面分析弗莱雷对话理论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征并揭示其潜藏的教育意蕴;第五章,主要从四个维度探讨对话教育对于我国基础性教育改革的启示。即教育应体现包含交流、沟通、协商、表达、参与、体验在内的对话过程;教育应建构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教育应倡导关注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对话本质;教育应创设生动、开放的对话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