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英国作家、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宣传册作家,丹尼尔·笛福(1660-1731),以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而著称。《鲁滨逊漂流记》是关于一个人遭遇船难独自生活在荒岛上的故事。丹尼尔·笛福同塞缪尔·理查逊被认为英国小说的创始人。《鲁滨逊漂流记》发表于1719年,它被认为是英国第一部小说。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其作品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因此,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特别是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兴趣。因此,《鲁滨逊漂流记》就被看做是一部探险小说和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是英国资产阶级发展早期的代表人物。它尤其赞扬了勇敢、充满探索精神的中产阶级人们。如果我们从后殖民理论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殖民类型。殖民形式有四种:土地殖民、经济殖民、技术殖民和文化殖民。本文将从后殖民批评理论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经济殖民、文化殖民以及殖民语境下的女性。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笛福的生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有关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学研究和相关文学评论。第一章着重于鲁滨逊的经济殖民,首先论述了鲁滨逊的殖民动机、殖民条件,以及鲁滨逊所具有的殖民者的典型特征。其次论述了鲁滨逊的经济殖民活动:殖民贸易和土地占有,并重点论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殖民活动,最终使其确立了统治地位并揭示了其帝国殖民地建构的过程。第二章主要论述鲁滨逊的文化殖民。本章主要讨论了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关系、鲁滨逊对“星期五”的文化改造以及“星期五”文化身份丧失之后的困窘。鲁滨逊的文化殖民主要通过他与他所拯救的野人“星期五”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如果说鲁滨逊试图在岛上建立殖民地,那么他的总督地位的建立是在他所拯救的野人“星期五”到来之后。这是使鲁滨逊从一个劳动者或是早期开拓者转变为殖民者的桥梁。这一章分析了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关系以及鲁滨逊对“星期五”的文化改造。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关系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复杂。看似简单是因为他们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实际上复杂,是因为他们的关系伴随一些其他的解释。鲁滨逊用三年时间将“星期五”培养成虔诚的基督徒,这正体现了资本家“教化”殖民地人民的传教士般的热情。同时也说明,当资本主义在完成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殖民过程后,便开始注重对殖民地人民的文化殖民,实现精神上的殖民化。在鲁滨逊精心的文化改造下,“星期五”放弃了原有的语言和信仰,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殖民者的忠仆。鲁滨逊用火枪和《圣经》征服土人“星期五”的过程,就是欧洲资本主义殖民者用物质、精神“文明”征服殖民地的缩影。第三章探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语境下的女性,在英国18世纪的作品中,女性的形象总是显得平庸微小,作为一个路人或是男性的附属品出现。基督教中所宣扬的“女人属于男人”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女性从物质到心灵都是男人的附属,在家庭和社会扮演着“装饰品”角色,并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任务。殖民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而是进一步加剧了女性的边缘化。性别隐喻在殖民话语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借用男性形象指代殖民者的主导地位,女性形象指代被殖民国家的下等地位。后殖民主义评论家在分析殖民与殖民地文学作品时发现这一个重要的现象—性别隐喻。他们认为当一个殖民地或殖民作家在小说中创作人物时,他会通过性别隐喻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种族歧视。当他极力表现女性听从于男性时,他实际上证明的是宗主国对殖民地土地和文化的侵略和征服。因此这一章首先分析了殖民语境下女性的地位,说明当时教育妇女的最终目的是让她们更好地服务于男性,成为他们可心的伴侣。其次分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女性形象,由此得出当时女性的地位与被殖民者的下等地位无异,事实上,前者很好地隐喻了后者。这篇论文对鲁滨逊的经济殖民、文化殖民以及殖民语境下女性形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殖民化对殖民地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中星期五的自我身份被抹杀了,同时也被边缘化了。他生命的价值就是服务于他的主人。传授他语言是为了给他灌输对大英帝国的忠诚,也证明了他自己弱者的地位。同时,殖民化也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优越性的产物。这也说明笛福可能也认为白人拥有绝对的优越地位,所以他赋予鲁滨逊教育星期五的权力,好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奴隶。这恰恰证明了赛义德关于东方主义的观点,那就是:西方代表着文明、理性、进步、开化、启蒙。而东方是野蛮、非理性、落后、待启蒙、未开化的。本文通过解读《鲁滨逊漂流记》中不同的殖民类型,以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该问题更加清晰化并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殖民化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