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020年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基础,而项目下乡则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方式,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效益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然而在基础设施项目下乡的过程中,产生了项目资源浪费、脱离农民实际需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020年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基础,而项目下乡则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方式,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效益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然而在基础设施项目下乡的过程中,产生了项目资源浪费、脱离农民实际需求、“利益共同体”层层分利等严重问题,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农民在基础设施项目下乡中的参与度较低。如何提升农民在基础设施项目下乡中的参与度进而提高项目效率,成为解决当前基础设施项目下乡效益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基础设施项目下乡中农民参与度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广西Y村为案例,实地调研现阶段基础设施项目下乡中农民参与度现状,基于公共参与理论构建“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参与效度”分析框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基础设施项目下乡中农民参与存在的问题、成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调研发现,Y村农民在基础设施项目下乡中整体参与度偏低,面临参与广度不足、参与深度缺乏、参与效度有限的现状,造成农民参与度低下的原因包括:1.村庄空心化老龄化、参与渠道狭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以及传统性别观念桎梏构成了农民参与广度不足的主要原因;2.农民主体性缺失、乡村社会个体化、农民组织化水平低、项目运行体制排斥、地方政府对农民深度参与的忽视均导致了农民参与深度的缺乏;3.村委会日趋行政化、社会不公正感知和干群关系疏远则明显制约了农民参与效度的实现。对此,本文从提升农民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和参与效度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1.充分吸纳留守群体和加强动员女性提高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搭建公共参与平台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广泛参与;2.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村庄公共精神和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以提升农民参与自主性及充分性,构建“以农民为中心”的项目下乡机制逐步实现农民深度参与;3.以党组织为核心重建村级治理体系、强化村委会“当家人”角色为村民自治提供组织基础和保障,健全农民监督维权机制,进而实现农民参与效度的提升。
其他文献
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的附加值难以实现等问题,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对此,“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创新模式的出现,能够有机会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深层次的发掘我国农业经济潜能。其中,“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作为一种基于实体产业经济和真实金融交易而产生的新型金融业务活动,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解决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随着
当前,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社会知识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知识储存日益丰富。个人作为知识资源的载体,在各种知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团队制胜的今天,知识管理与知识分享在当今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员之间高效率的传播知识和共享也是组织中知识流通形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在近两年,新冠疫情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国家,众多企业面临着严峻低迷的经济市场环境,进而导致国内较多企业出现裁员
过去几十年对南极进行的跟踪性科学考察活动表明,塑料垃圾已经深入到南极海域,并且朝着微型化方向发展。由于南极极端低温的气候条件,塑料垃圾在南极海域更加难以降解,对南极海域乃至整个南极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尤为突出。自1959年《南极条约》签订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以198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与1991年《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等为代表的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并且以此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选择进城务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近些年增长趋势有所放缓,但截至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9077亿人。其中,外出打工的人数达到1.7425亿人,约占其总量的60%。毋庸置疑,农民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并注入了活力。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局限性,导致农民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常生活愈发离不开网络,但在科技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信息网络时代特有的产物——网络诈骗犯罪也应运而生。如今,网络诈骗犯罪呈“日新月异”的态势,犯罪人的诈骗手段日渐高明,使得人民群众防不胜防,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当前,网络诈骗案件已成为我国法律重点规制与打击的热点犯罪问题。网络诈骗犯罪并不是刑法中的一个独立罪名,而是诈骗罪的一种形式。以网络交友、情感
农村基层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基层的治理好坏直接关系基层的稳定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曾提及“城乡基层治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国家为了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提升农村基层治理
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成为了我国国家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在十九大之后,我国的乡村治理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就当前乡村治理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商榷与探究,如基层政府对乡村治理效率低,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当前乡村治理工作的过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当前乡村治理手段的单一。为改变这一现象,笔者从农民合作社
农民工培训政策关乎我国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与职业发展路径选择,对加快其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及“新时代人才强国”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间断-均衡理论视角,辅以政策范式理论核心观点将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变迁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同时通过对1978-2020年124份国家层面农民工培训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以进一步验证政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如何打通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其职业竞争力,是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政府的培训干预策略可以提升个体人力资本存量,是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政府干预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工具,从政策供给、资源整合、财政分担、专项工程四个层面归纳政府培训干预的具体策略形式,并总结了政府培训干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取得的成
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现“幼有所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是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教育资源配置中最不利的环节,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供需结构失衡、资源配置效率低和“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在学前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