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是一种隐性失业,是“虽就业,但未理想就业”的状态,目前多采用劳动者工作时间少于35小时/周,但希望工作更长的时间来衡量。虽然劳动者的未充分就业问题在统计上不突出,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然而,从世界各国关于劳动力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往往集中在那些处于失业状态下的劳动者,而忽视了对处于未充分就业状态下劳动者的关注。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福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健康概念也在超越医学范畴而变得日益社会学化。然而,不同群体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健康差异,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群体之间健康不平等现象越发凸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状态会影响其健康水平,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收入水平、医疗可及性,而且对个人整体的自我价值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可以分为失业、未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和过度就业,就业质量在决定工作是幸福的源泉还是不健康的原因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下,分析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企业、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2016年和2014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构建模型分别探讨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以及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影响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区域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导论和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导论包括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第一章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文献评述。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二章,是本文的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健康生产函数阐述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然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技术路线图,最后介绍了本研究的模型设定。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是基于理论分析的实证检验。本部分首先对劳动者的未充分就业特征和健康状况进行了描述,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其次,运用CLDS2016数据库,结合家庭库、个人库的数据,基于Ologit、Logit模型,分析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短期影响,讨论了未充分就业的内生性问题,通过借助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值匹配(PSM)方法,进一步就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短期影响进行了再估计,并通过改变对未充分就业的测度方式和改变样本的方法对估计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然后,将CLDS2014和CLDS2016数据进行匹配,探讨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最后,从技能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异质性。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第七章,是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讨论。在明晰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为政策建议的细化提出奠定基础。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依据前文的分析,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不论是从短期、长期来看,还是从不同技能、不同地区来看,未充分就业均会给劳动者的健康带来负向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短期内,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也就是说,未充分就业与劳动者当期的自评健康水平下降、抑郁倾向增加、以及一定时期患病率的上升都显著相关。通过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和“各地市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未充分就业的工具变量法,解决健康的自选择问题和未充分就业与劳动者健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旧成立。第二,从长期看,未充分就业虽然不会影响劳动者的自评健康水平和一定时期的患病率,但两年前的未充分就业经历与劳动者现期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有关。也就是说,劳动者两年前的未充分就业经历会显著增加现在的抑郁倾向,即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一直存在,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第三,未充分就业会显著降低低技能组和高技能组劳动者的健康水平,但对中技能组劳动者的健康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即便是改变指标测度方式和考虑内生性的情形下,研究结论依然稳健。究其原因,这种健康不平等主要来源于未充分就业给不同技能劳动者带来的经济效应和闲暇效应的差异,表现为未充分就业虽然显著降低了各技能组劳动者的经济水平,但却会给中技能劳动者带来正向闲暇效应。第四,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会降低劳动者的自评健康水平,增加其抑郁倾向,也会增加其一定时期的患病率;在中部地区,未充分就业会降低劳动者的自评健康水平和增加其一定时期的患病率,但对其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在西部地区,无论是医疗条件还是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相对于其他地区均处于劣势,而在东部地区,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高速的技术进步给劳动者带来了诸多压力,未充分就业者在这两个区域面临的健康风险因素都是多重的,因此构成了未充分就业对该区域劳动者健康影响的累计劣势。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往的研究在分析就业状态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时,侧重点往往集中在过度就业和失业上,已有的关于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少量研究也是基于西方情境展开的,并多是通过关注单一疾病或健康指标,缺乏就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多维健康影响的深入分析和纵向分析。本研究系统考察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效应和机制,并尝试用追踪数据分析了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长期影响,这是对当前有关劳动者健康研究的补充。第二,在分析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时,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和工具变量法较好的克服了数据本身带来的内生性问题。由于劳动者的未充分就业状况会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中的多个因素又同时影响着劳动者的健康,不处理劳动者未充分就业的选择性可能会使得到的结论存在偏差,在实证分析中通过采用倾向值匹配中的K近邻匹配和核匹配,有效的克服了未充分就业的自选择问题。同时,本文还使用各地市最低工资标准这一工具变量来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而来识别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第三,以往国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未充分就业对整体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忽略了劳动者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由于不同的劳动者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动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本文从技能差异的视角解析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效应,以丰富关于未充分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