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区成效评价在湿地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为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景观格局指数是能够有效反映湿地景观情况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结果和实地调查,进行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并选取了五个景观指标: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平均斑块面积(AREA_MIN)、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构建保护区湿地保护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熵模型计算指标权重值,得到研究区2008年、2011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5个时期的湿地保护成效评价综合得分,剖析保护成效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表明,在2008至2018年间,土地利用信息熵值呈现逐渐降低,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得更加均衡。各类型间的相互转化为:耕地发生转移的面积为520.6m~2,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0.98%。林地发生转移的面积为463.4m~2,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0.73%。养殖池发生转移的面积为44.8m~2,占养殖池总面积的比例为3.81%。植被滩涂转移率最高,发生转移的面积为248.4m~2,占植被滩涂总面积的比例为37.49%。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区在2008-2018年间,养殖池和植被滩涂类型的PD、DIVISION指数呈现逐步增加,同时LPI逐年降低,这表明养殖池和植被滩涂类型的斑块变得更加破碎。养殖池和植被滩涂类型的LSI和ED指标值均增加。说明保护区的各湿地类型的形状都比较规则,且变化不大。研究区在2008-2018年间的PD、DIVISION指标值呈现出逐步减小,同时研究区的ED、LSI、PAFRAC指标值呈现逐步增加,CONTAG指标值呈现逐步减小,结合SHDI和SHEI的指标数值变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面积均匀度在逐渐下降,同时斑块变得越来越完整。闽江河口湿地保护成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成效评价得分持续上升分别为26.63、27.11、28.93、29.96、31.13,上升幅度为16.91%。可以说明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成效评价得分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对于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治理措施有效,不过仍需要对湿地继续保持高效的保护和治理。研究区域保护成效得分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是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演替、人类活动和政策导向等驱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根据成效评价和驱动因素分析,提出了针对提高湿地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