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的难民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关这一研究课题的论文、专著陆续发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关于抗战时期河南难民救济问题目前尚欠缺专题研究。本文拟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整理分析,考察抗战时期河南难民概况,救济政策以及实施情况,总结其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当今河南的社会救济工作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三个部分,6万多字。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抗战时期河南难民问题的概况,对河南难民产生的原因、流向以及河南难民流动的特点作较为详细的考察。抗战时期河南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破坏以及苛捐杂税严重等因素的影响,难民数量众多,其流动方向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河南难民的流动既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也有一般难民流动的共同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战时河南省国统区的难民救济情况,政府的救济政策、措施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情况;简要介绍抗日根据地对河南难民的安置情况。国民党政府和河南省政府确定了难民救济的宗旨,对原来的社会救济机构进行整合,新成立了许多难民救济机关,制定了难民救济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力量也纷纷加入其中,为救济难民作了许多工作。另外,抗日边区政府制定的较为完善的优待移民、难民的政策和法令,使其成为河南难民的重要迁入地。第三部分重点对抗战时期河南难民救济的特点及救济效果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评价。河南难民救济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它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推定生产发展,支援持久抗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难民救济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救济过程中官僚化腐败化问题严重、民间力量弱小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救济难民活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