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中式供水是目前我国城镇普遍采用的供水方式,饮用水质量基本得到有效保障。但随着水源水遭受污染、供水管网日渐老化和腐蚀,以及高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善等问题,居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需要对末端生活饮用水水质进行持续监测,才能制定严格、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保障饮用水的水质安全。本文以厦门市某研究区域2009-2017年的水质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居民生活饮用水的水质状况,并针对重点污染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依据生活饮用水相关的国家标准,考察各监测指标的合格情况,比较不同阶段、不同季节及不同街道末梢水和二次供水水质合格率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9-2017年共监测生活饮用水933份,其中末梢水618份,合格457份;二次供水315份,合格174份。饮用水水质总体合格率为67.63%,其中末梢水为73.95%、二次供水为55.24%,水质总体合格情况处于厦门全市同期的平均水平。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游离余氯、浑浊度和铁,合格率分别为76.53%、91.21%和93.89%。各季度之间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无明显差异,表明研究区域内全年供水水质较稳定。靠近水厂的街道水质合格率显著高于远离水厂的街道(x2=6.48,p<0.05),表明输水过程中水体质量有明显下降。2016-2017年末梢水中铬浓度明显高于出厂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1),表明出厂水经输水管网和给水管网输送至用户处经水龙头流出期间受到铬污染,但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2.使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四步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2012-2017年水质中砷、镉、铬等10项指标经饮水和经皮肤接触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2-2017年期间经饮水途径对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超过了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等机构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1×10-6/a),最高年度健康风险为6.66×10-6/a。其中致癌健康风险远高于非致癌健康风险,儿童健康风险高于成人。砷是本次评价结果中唯一的致癌污染物,也是健康风险的主要来源。虽然各年度饮用水中砷的平均浓度均已达标,但在2015-2017年期间砷经饮水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致癌健康风险均超过最大可接受水平,表明饮用水中即使仅存在微量砷污染仍可对人群造成一定的致癌健康损害。非致癌污染指标中仅当氟化物处于最大浓度时,通过饮水途径对儿童造成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才超过可忽略水平,最高风险值为1.30×10-8/a。洗澡是造成皮肤暴露健康风险的主要方式,其他涉水活动造成的健康风险极低,但本研究结果表明:皮肤暴露于饮用水造成的健康风险低于可忽略水平,因此不会对人群造成致癌和非致癌的健康损害。此外,使用EPA推荐的人群暴露参数计算所得的健康风险值与使用我国推荐值计算的结果之间具有显著差异(t=3.90,p<0.01)。采用EPA推荐值的计算结果,成年人群健康风险值比我国推荐值高出10.95%,而儿童人群的健康风险值仅为我国推荐值的66.03%,这将导致成年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假阳性率升高,而使儿童人群的灵敏度降低。此外,对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基层单位水质检测能力;2.在适当区域增设加氯站,提高水质合格率;3.加强对二次供水单位的监管力度;4.相关监管部门应针对水体中的砷采取管控措施。通过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的研究,可了解饮用水水质的安全性及其变化情况;通过研究饮用水对不同人群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可为及时调整相应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对保障饮用水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