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应用题作为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在数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已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每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能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重视应用问题的教学,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将训练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创新力的发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在我国,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日常欠系统的应用题教学中,还存在诸多误区。特别是高考指挥棒依然发挥作用,教材调整尚不到位的今天,应用问题如何教,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数学教师的调查及对学生的测试,基本弄清了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主讲、就题论题多,学生参与、举一反三少;(2)局限课堂、空洞分析多,广开渠道、感受背景少;(3)继承借鉴、搜集成题多,发展创新、自编新题少。对于应用题教学研究已达成这样共识:中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不在于借用实例说明数学之有用,而在于使学生掌握用有关知识的能力养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个过程是一种能力型的教育过程,其中数学化能力是教学重点它与数学思维能力一起成为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主要障碍是不能合理建模,因此,教学根据建立模型难易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第二层次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第三层次是要求对于已经经过提炼加工,忽略了次要因素,保留下来的诸因素之间数量关系比较清楚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第四层次是能对原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加工,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注重实践教学,激发学习兴趣;2.打破问题背景的神秘感,消除心理障碍;3.过好理解抽象关,逐步培养数学化能力;4.从平时抓起,点滴积累数学建模的砖瓦石;5.将课堂教学与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 教学实践表明,应用题教学的策略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希望能够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本研究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策略,实际表明效果较好。提出了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应用题教学中建模教学的层次也应不同。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用题教学应从建模的第一层次逐步过度到第二层次,从方法上指导,意识上引导,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偷快的感觉,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从建模的第一层次逐步过度到第三层次,除从方法上指导,意识上引导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实践调查,亲身感受数学应用的魁力: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安排其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自编一些有价值的应用题,教师指导,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开阔思路。 本研究从个别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还将进一步从学生学习心理方面进行探讨,对应用题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