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评议”(Peer response)作为一种合作式学习策略已经在一语、二语和外语写作课堂上得以广泛应用,也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它的有效性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一种新型的写作训练模式 — 双过程化控制写作训练模式,实验验证了“互读互评”(Peer-exchange reading and evaluation)对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影响。全文共分6章。作者首先对写作理论做了概括介绍,然后综述了“互读互评”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而在McGroarty and Zhu (1997) 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项基于双过程化控制写作训练模式的“互读互评”活动。作者继而提出了3个研究问题:本科生对“互读互评”和写作的态度;他们的“互评”能力;“互读互评”对其写作水平的影响。我们采用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实验是在北京清华大学的61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英语课堂上进行的。我们在同一水平的群体中选取了两个班,分别指定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持续10周。实验期间,我们对两个班都使用了双过程化控制写作训练模式,并在实验班上强化使用了“互读互评”策略。我们收集了如下数据:学生态度的问卷、学生的反思作文、“互读互评表”、教师的观察记录、前测和后测的作文。我们使用了SPSS10.0统计软件、VocabProfile (Laufer, B. & Nation, P., 1995) 词频分析软件、以及体验英语写作—写作研究语料库(杨永林,袁艳阳,李鸣,2003)对所得数据作了定量的分析。为了保证分析的全面性,我们还运用了问卷调查、教师观察和个案分析等手段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本项研究结果表明1)本科生对“互读互评”持肯定态度;2)他们具有“互评”的能力;3)“互读互评”对其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这尤其表现在文章的长度上。同时,我们还发现“互读互评”对树立学生严肃的写作态度、增强写作的动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互读互评”可以作为一种合作式、自主式学习活动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本文对同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也可作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但由于实验时间和条件所限,本文结果有一定局限性。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