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粮害虫对粮食及粮食制品产生严重危害,世界粮农组织调查显示粮食收获后的损失约为10%,其中储粮害虫造成的损失约占储粮损失的50%。因此研究储粮害虫的发生特性,不仅可为储粮害虫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还可大大减少粮食收获后的损失,保证粮食安全。在如今“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下,各行业的信息化转型实是大势所趋,传统储粮行业的信息化转型也是势在必行,而信息化的前提就是数字化。为此,本课题以我国主要害虫中危害最为严重的3种蛀食性害虫(谷蠹、米象及玉米象)作为研究试虫,设计现场调研和实验方案,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3种害虫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以及不同储藏生态对其发生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场所和场所内不同部位害虫的发生特性,以及不同物料对其发生特性的影响,并在实验室内完成不同条件下3种储粮害虫个体及群体的发生特性的研究,而后对以上研究结果进行数字化研究,得出以下结结论:通过对我国22个省、5个自治区的实地调研中发现,玉米象作为世界性分布的害虫,也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头号大害虫,在本次调查中,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中均发现有玉米象发生。谷蠹在除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青海省以外的其他23个省份、自治区均有发生。而米象在除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发现有发生。按照不同的生态区划分,谷蠹在第1、3储粮生态区中未发现有发生,在其他5个储粮省生态区中皆发现有谷蠹发生,且在第5储粮生态区中分布最为广泛。玉米象在我国所有7个储粮生态区中均有发现。其中在第4、5储粮生态区中分布最为广泛。米象在我国所有7个储粮生态区中也均有发现,而在第5储粮生态区分布最为广泛。不同场所3种害虫的发生状况不同,在已调查的场所种类中,粮库中发现的玉米象、米象和谷蠹的单位最多,分别有171个粮库中发现有玉米象发生,75个单位发现有米象发生,有99个粮库中发现有谷蠹发生,而饲料厂中发现有谷蠹、玉米象和米象发生的单位数目最少,仅有32个饲料厂发现有玉米象发生、15个饲料厂中发现有谷蠹发生和1个饲料厂发现米象。三种蛀食性害虫皆是在粮库中发生的较多,饲料厂中发现的较少,说明粮库的环境更适宜蛀食性害虫生长、发育、繁殖,而饲料厂的环境并不是很适宜蛀食性害虫发生。3种蛀食性害虫在场所内不同的栖息部位发生状况也不同。在粮库中,谷蠹及玉米象、米象多分布于粮库内粮面,角落,内、外墙等。而在大米厂中,玉米象、米象多分布于原料仓库、生产车间及成品仓库。在面粉厂中,谷蠹及玉米象、米象在原料仓库、各类粮机上,卫生死角的散粮也会有发生,生产车间和成品仓库三种蛀食性害虫少有发生。在饲料厂中,三种蛀食性害虫,大都在原料仓库、生产车间和地槽中发生,成品仓库中少有发生。在其他类型的场所中,生产的产品类型丰富,生产工艺繁杂,原料种类也相对较多,所以很难讨论其不同场所的发生。而在农户中,谷蠹及玉米象、米象发生的较多,大多是在简易储粮囤、粮食堆放处、杂物间内发生。不同的物料中3种蛀食性害虫的发生状况不同,米象及玉米象作为我国主要的蛀食性害虫,较易在小麦、玉米、稻谷3种完整籽粒原粮物料中发生,而谷蠹则主要在小麦和稻谷中发生,而在玉米中则少有发生,在碎粒的原粮中,也有发现了三种害虫发生,但发现有3种害虫发生的省份明显较少。在本次调查中,在所调查的12个省中5个省的面粉厂中发现有谷蠹发生,在7个省的面粉厂中发现有玉米象发生,在7个省的面粉厂中发现有米象发生。实验室内对3种害虫的个体及群体发生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本文以不同氧气浓度为切入点,对低密度的3种害虫的发生状况进行研究,避免了以往高虫口密度的试虫为研究样本研究害虫发生及危害不具备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缺陷,研究发现不同氧气浓度对谷蠹个体各虫态均有影响,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氧气浓度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而在蛹期对其影响较小,5%氧气浓度对谷蠹的生长起到了杀虫效果,而8%氧气浓度可抑制谷蠹的生长。谷蠹群体在短时间内其在5%氧气浓度下有好的杀虫效果,而在8%氧气浓度下可起到抑制作用。对玉米象的4个虫态,氧气浓度为5%时,玉米象仅在卵期和成虫期发现少量害虫外,在幼虫期和蛹期均未发现害虫,当氧气浓度对8%时各虫期均有少量害虫发生,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玉米象个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除蛹期外其它各虫期对氧气浓度比较敏感。对玉米象群体来说,在实际工作中短期气调杀虫时可将其氧气浓度控制在8%以下,长期气调时可将其氧气浓度控制到11%。氧气浓度对米象4个虫态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成虫期氧气浓度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而在卵期、蛹期、幼虫期对其影响较小。当氧气浓度为5%时,对米象仍可起到杀虫的效果,当氧气浓度对8%时可抑制米象的发生。米象群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也对氧气浓度不太敏感。对谷蠹及两种象虫发生特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数字化模拟,依托Layui架构前端框架,并完成了登录系统,实现了害虫发生特性联动搜索功能,其中使用python3.5搭建flask框架,利用html搭建界面,利用百度api展示地图,利用d3.js展示场所分布图和生态分布图,利用form表单提交使用数据查询,还进行了信息化处理,实现登录系统,同时用户可上传害虫发生信息并进行云储存,并可通过专家咨询系统提出问题,使本研究有物化的可能,也使科研与生产实际形成垂直效应,更好的让科研成果服务于生产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