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低盐度环境下生物絮团形成的最佳碳源及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几种混养鱼类对生物絮团的摄食率,于2014年7月~2015年12月对低盐水体(以慈溪地区为例)中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分析了不同碳源添加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及最经济化的碳源添加成分与比例。应用15NH4Cl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混养模式下生物絮团对水质的影响及3种鱼对生物絮团的摄食效率差异;应用15NH4Cl同位素标记生物絮团养殖池塘,研究了对虾与银鲫混养模式下的水质变化、生物絮团的营养成分及对虾和银鲫对生物絮团的摄食效率及相互促进作用。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实验期间,养殖池塘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等理化指标随碳源中糖蜜比例的升高差异显著;随着碳源中糖蜜比例升高,生物絮团产生的时间越早,随着米糠比例的升高,池塘中生物絮团的持续时间越长。综合分析表明,在低盐度水体中,采用75%糖蜜+25%米糠是最优的碳源添加方案。⑵培养养殖池塘生物絮团,使其含量达到250ml L-1,将鲢、草、银鲫投放到用15NH4Cl标记的生物絮团组,其他组不放鱼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表明,3种鱼对生物絮团氮的摄食量分别为:草鱼107.3 mg N kg-1 day-1;鲢鱼73.34 mg N kg-1 day-1;银鲫140.9 mg N kg-1 day-1;相当于日吸收蛋白质分别为670.6 mg、458.4 mg、880.6 mg;而3种鱼对有机氮的排泄量(1600±5096 mg N kg-1 day-1)是摄食量的近5倍;对15N的排泄量(404.3 mg)是15N摄食量(336.1 mg)的近1.2倍;鱼类的摄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实验第5天开始实验水体氨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并保持较低水平(0.06±0.01 mg L-1)。⑶将凡纳滨对虾和银鲫投放到15NH4Cl标记的生物絮团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团能够将水体氨氮和亚硝氮固定为自身的有机氮;生物絮团含有养殖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而鲫和对虾可以固定生物絮团中的有机氮为自身蛋白,固定量分别为104.92±30.91 mg N kg-1 day-1和135.6±24.17 mg N kg-1 day-1,相当于每天摄食生物絮团为1907.36 mg kg-1和2465.1 mg kg-1,且银鲫的套养能够促进对虾对生物絮团的摄食;同时鲫和对虾的生物排氮作用和生物絮团的固氮作用能够促进养殖池塘的氮循环;实验组氨氮、亚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并保持在0.036±0.02mgL-1和0.325±0.035mg 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