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为对象,从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模式、◇+配例与《国语辞典》的异同等方面对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加以研究,探讨释义模式,为语文词典、辞书的编纂与比喻义研究提供可信的资料。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对《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及名词释义和学界对于比喻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详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汉>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的基本模式(上)》,借鉴《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著作中表名物词释义模式这一主题的研究,对《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比喻”提示式作出分类,分析被释词所指事物属于类词语所表范畴[m=L]、被释词等于种差加上类词语[m=tL]、比喻义包含的多词组[m=tL1+tL2+…]模式,发现m=tL这一模式占据多数,其种差与类词语之间多为修饰关系。
第三章《<现汉>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的基本模式(下)》,以被释词比喻义为定义式的变序式[m=Lt]、包含多个种差[m=(t1或,顿号t2)L]、包含多个类词语[m=tL1(和、顿号;或)L2]与其他组合类型模式为主要对象,探究比喻义的释义特征。发现“或、顿号、和”在比喻义中的连接作用突出且显然;多个种差或类词语可同时出现,表明名物词可代表事物的多方面特征或类别。
第四章《〈现汉〉双音节名词◇+配例的话语特征》,借鉴行动中话语理论分析这些特殊搭配中承载着的话语实践行动性,研究发现,其体现在“对话性、互动性、建构性、反思性”四方面。
第五章《〈现汉〉对〈国语辞典〉比喻义释义的发展》,分为转移、扩大、缩小、扬升、转类五类,分析义位演变,同时探究词典对比喻义释义的规律。发现比喻义在发展中,既出现分化,也有合拢现象,并得出《现汉》释义于《国语辞典》的继承明显,更多的是发展这一结论。
第六章《结语》,总结名词比喻义的释义模式,初步分析相对为高频的构词语素个案,结合释义解析了语素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对《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及名词释义和学界对于比喻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详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汉>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的基本模式(上)》,借鉴《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著作中表名物词释义模式这一主题的研究,对《现汉》(第7版)双音节名词“比喻”提示式作出分类,分析被释词所指事物属于类词语所表范畴[m=L]、被释词等于种差加上类词语[m=tL]、比喻义包含的多词组[m=tL1+tL2+…]模式,发现m=tL这一模式占据多数,其种差与类词语之间多为修饰关系。
第三章《<现汉>双音节名词比喻义释义的基本模式(下)》,以被释词比喻义为定义式的变序式[m=Lt]、包含多个种差[m=(t1或,顿号t2)L]、包含多个类词语[m=tL1(和、顿号;或)L2]与其他组合类型模式为主要对象,探究比喻义的释义特征。发现“或、顿号、和”在比喻义中的连接作用突出且显然;多个种差或类词语可同时出现,表明名物词可代表事物的多方面特征或类别。
第四章《〈现汉〉双音节名词◇+配例的话语特征》,借鉴行动中话语理论分析这些特殊搭配中承载着的话语实践行动性,研究发现,其体现在“对话性、互动性、建构性、反思性”四方面。
第五章《〈现汉〉对〈国语辞典〉比喻义释义的发展》,分为转移、扩大、缩小、扬升、转类五类,分析义位演变,同时探究词典对比喻义释义的规律。发现比喻义在发展中,既出现分化,也有合拢现象,并得出《现汉》释义于《国语辞典》的继承明显,更多的是发展这一结论。
第六章《结语》,总结名词比喻义的释义模式,初步分析相对为高频的构词语素个案,结合释义解析了语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