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会是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方面对社会经济系统发挥作用。气候变化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变化。淮北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区气候变化多样、旱涝频繁,而该区又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针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淮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病虫害与杂革、粮食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实现趋利避害,关系到能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安徽省淮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淮北地区气象站点1953-200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插值等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淮北地区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近50年来,淮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段,即1953-1971年、1971-1986年和1986-2001年三个时段。在1953-1971年时段,年平均气温总趋势表现为下降,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1971年。此后,年平均气温转向升温趋势。在1971-1986年时段,年平均气温升高缓慢。在1986-2001年时段,年平均气温急剧上升。通过对淮北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统计资料所建立起来的时间序列研究表明,近50年来年均气温正以0.2℃/10a速率上升。从建立起来的50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可以得出,50年来淮北的降水表现为“稳中有降”,以0.013mm/10a的速率递减。从四季水热组合值的区域分布来看,本区南部水热条件较好,北部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其值由南向北降低。夏季水热组合值分布明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夏季水热组合值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春、秋和冬季水热组合值分布基本是由南向北降低。从气候变化对淮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现状出发,根据淮北地区气候变化特点,确定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结合淮北地区实际情况,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