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革”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绘画一直在寻找国人精神,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在传统和本土中寻找,转而学习西方,状态写实主义绘画延续了这种探索进程。状态写实主义绘画是发端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兴盛于90年代至今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它对古今中外的艺术成果进行扬弃,通过冷静的选择和切实的观察体验,形成了自己的表达策略。以往对于状态写实主义绘画的阅读有三种类型,其一是感性阅读,其二是将状态写实主义作为90年代艺术现象的一部分,进行整体性的社会学理论阐释,前者有隔靴搔痒之嫌,后者则容易脱离具体的艺术文本,其三是从图像学的角度剖析艺术文本的构成机制与欣赏机制,追寻作品的本义,这种解读方式非常充实但成果甚少。本文试图结合三种批评类型的优势,对研究的缺憾做一些矫正的尝试。本文将在研究中充分调动自我生活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贯穿于艺术品的阅读过程中,并最终把这种经验性的阅读升华到理论性的理解,从而逐步解决中心问题:状态写实主义绘画如何探索人性精神,收获了什么样的精神,并从中体现出何种审美特征。第一章主要介绍状态写实主义绘画的由来。“文革”后众多艺术实践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重新寻找人性精神。艺术实践提供了各种答案,并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但现在来看,当时艺术实践给出的答案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有效性,而状态写实主义绘画接续了这种探索,并且转换了方式。第二章分析状态写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方式。状态写实主义绘画与其他写实主义绘画表现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零度叙事”,但零度不是绝对的,主体仍在以隐性的方式介入。这种方式说明了创作主体潜在的精神热度。第三章分析状态写实主义通过探索所发掘的人性精神的内涵。从对象上看,这种精神是去崇高化的,从情感上看,它是去理想化的,而从取向上看,它是去主流化的。结语部分是对状态写实主义绘画探索的评价。本文认为状态写实主义绘画是对写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延续和突破,更为当代人审视自我精神世界提供了一面镜子。状态写实主义并非一种完满的艺术形式,它只是众多探索中的一种,它也有自身的现实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