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身心修养的方法,在名目众多的修养论中,以先秦儒家和先秦道家的修养论影响最为深远。在它极为丰富的内容中,先秦儒道两家思想长短各异、利弊并存。本文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对先秦儒道修养论作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把握,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先秦儒道两家各自的修养论内涵,包括“道体论”和人性论。先秦儒家之道“以仁为本”,强调以“仁”的道德伦理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侧重人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人们的最初本性是差不多相近的,但是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作用和人类个体自身努力的不同,才造成人们相互之间的巨大差异。孔子由此强调了人的后天教育和个体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论。先秦道家之道“取法自然”,倡导超越物我、保守人之自然本性的生命修养观。老庄作为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著作中折射出了许多新颖的人性论光辉。总体上来看,道家的人性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人性论,因此其养性说可以归结为“因性”说。第二部分,本章论述了先秦儒道修养途径。先秦儒家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先秦儒家主张“居仁由义”、“克己复礼”的道德践履。先秦道家之道取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不待的,他主张通过超越世俗对人性的约束,以全身保性。在利欲方面,先秦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养心寡欲,按照“仁”的要求内省自身,不被外在物欲蒙蔽。道家也认为过多的欲望有害于人的身心修养,老子主张人们要寡欲。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同时,则主张彻底的“无欲”。另外,孔子在修养方法上还主张学、思结合。但是老子认为知识的学习会扰乱人内心的平静,所以要修心静意。第三部分,本章论述了先秦儒道修养目的和修养境界。先秦儒家追求尽善尽美、安贫乐道的理想境界,目的在于培养圣德之人,并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即治国。而先秦道家追求的是人与天一、逍遥自由的境界,侧重于保全生命,其理想人格形态是“神人”。第四部分,本章指出先秦儒道修养论各有其积极意义,科学地认识并批判地继承先秦儒道修养论,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欲膨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