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量中子星超子效应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子星是天文上一类十分致密的星体,质量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核心密度远远超过饱和核物质密度,且旋转速度极快,从形成到最后冷却过程中,发射的电磁光谱包含从极高能伽马射线暴,X射线暴到低能光谱的各个电磁波段。如今中子星的研究已经不像以往单单靠光学电磁波段来获得信息了,随着多信使天文观测手段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从引力相互作用方面出发的引力波信号,从电磁相互作用方面出发的中子星旋转脉冲信号,从弱相互作用方面出发的中子星内部中微子信号,以及从强相互作用方面出发的中子星内部核核作用信号,这四个方面全面地描述中子星物理。中子星的质量范围一般限制在一个区间内,下限质量称为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低于这个质量将无法形成中子星而演变成白矮星,上限称为奥本海默质量极限,高于此极限时,星体将不可避免地坍缩成为黑洞。2010年之前,在观测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中子星的质量一般认为大约集中在1.5倍太阳质量附近,半径在11 km-12 km之间。期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状态方程层面进行研究,最初将中子星看作由均匀的核物质组成,利用核物理中对称核物质的性质推测中子星不对称核物质的性质,研究对称能对中子星的影响。之后的研究发现,将中子星看成均匀核物质球体显然不合理,通常认为中子星像原子核一样可能也会存在壳层结构,分为壳层区域和核层区域。壳层区的外壳部分由于密度比较低,由原子核和自由电子费米气体构成,现在研究得比较清楚。对于内壳部分,密度在核物质密度附近,这部分的研究涉及中子滴线物理,中子超流物理以及可能存在Pasta相变物理,在此区域最近也有很多好的工作。相比较壳层区域,核层区域的物理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核层区域由于其高密度特性,原子核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取而代之的也不一定就是中子与质子,可能存在由自由中子、质子、电子以及μ子构成的β平衡物质。高密度也可能让质子结合成超导体,也有可能让核子发生超核相变转变成超子,甚至可能由介子的玻色子特性而形成玻色凝聚,以及核子解禁闭出夸克物质,更甚者有研究人员认为还有可能存在奇子物质。当然更为合理的想法认为以上的物质形态可以共存。如此多可能存在的物质形态加之壳层的物质,我们很难构建一个统一的状态方程去描述整个中子星。相反我们只能依赖模型对中子星内部物质进行描述,对于重子物质存在的区域,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唯象-微观模型,利用基于Skyrme相互作用平均场或基于介子交换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该理论下描述中子星性质能够大部分满足核物质的有关特性。更为有利的描述是基于微观多体Brueckner-Hartree-Fock理论,以及他的相对论Dirac-Brueckner理论,相比较于平均场理论,Brueckner理论吸收了Brueckner-Bethe-Goldstone展开,在实验饱和核物质密度处能很好地处理三体核力,在描述包含超子中子星方面更具优势。另一方向,便是从现实核力出发,从头推导,在处理少体问题较为理想,一旦处理多体问题,计算量将成倍增加。对于涉及夸克相存在的区域,特别是高能自由夸克,能够描述其渐进自由和夸克禁闭效应最好的理论为量子色动力学,但在中子星内部一般很难达到如此高的密度以至于拥有夸克渐进自由效应。一般认为中子星内部可能会存在强子夸克相变的可能,而且具有很强的模型依赖性,最早的模型有MIT口袋模型,将重子看由三个夸克构成的口袋,口袋内部真空压强为不变的常数,在MIT口袋模型下,口袋内部可以很好地描述夸克渐进自由效应,但是口袋边界由于存在巨大外势,使得微扰方法不在适用。进一步优化的模型常见的有基于重子相互作用通过夸克之间交换介子的夸克-介子耦合模型,以及基于手征对称性破缺理论的Nambu–Jona-Lasinio模型。虽然多信使天文手段得以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子星融合GW170817引力波事件,给中子星物理描述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最近天文连续观测到大质量中子星的存在,从2010年大质量中子星PSR J1614-2230的发现,到2013年超过2倍太阳质量中子星PSR J0348+0432的存在,再到2019毫秒脉冲星MSP J0740+6620的2.14倍太阳质量的确定,这些事实又给中子星物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确定中子星内部物质存在的形态,如何在该物态前提下确定其相互作用并构造状态方程,如何使所得的物态方程能够支撑如此大的中子星质量且又能符合天文观测的数据,这些问题都十分具有挑战性。本论文主要考虑到中子星状态方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研究了超子物质对中子星内部结构的影响,构造能够描述大质量中子星内部结构的状态方程。论文的第一章为中子星的背景介绍,包括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以及中子星从超新星爆发到最后冷却的整个形成过程,还阐述了中子星从外壳层到内核层各层的物质结构,并且介绍了中子星最新的研究进展。论文的第二章简单介绍了核多体物理研究的历史,并详细地推导了如何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下得到中子星的状态方程以及质量半径关系。论文的第三章考虑了额外的超核相互作用,引入两种奇异介子?与σ*介子,在这之前,关于中子星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壳层区域的核物质描述,而对于内部超子物质的研究主要困难在于无法解释超子疑惑现象。我们在超核物质的相互作用中考虑了额外的奇异矢量介子?与标量介子σ*,并且考虑了中子星的热效应,通过选取合适的参数组对大质量中子星PSR J0348+0432的性质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大质量的结果并且给出了PSR J0348+0432中子星的各种数值,该结果可以很好的规避超子疑惑现象。论文的第四章中,由于目前超子-超子之间相互作用耦合参数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且数值只能通过核物质密度处的各种性质拟合得到,我们构建了两种新的超子耦合参数组,分别命名为超子极限模型和超子势阱深度模型。利用它们描述大质量中子星PSR J0348+0432的性质,以及在描述其性质时的异同点,给出两种超子耦合参数模型各自所能描述的中子星质量范围。最后全面回顾总结了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可行的展望。
其他文献
蛋白质作为生物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吸引着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各领域的广泛关注。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因其能同时提供精确的结构和即时的动力学信息,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蛋白质研究方法。然而在现有的计算能力条件下,相对准确的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很难达到典型蛋白质功能动力学所涉及的时间尺度,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克服这种困难,人们发展出了多种高效采样策略来提高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效率,其中包括:1)通过对蛋白
近年来,非局域非线性薛定谔(NNLS)方程在非线性数学物理和可积系统领域受到了密切关注。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Darboux变换方法和一些极限技巧,获得了自散焦NNLS方程的N阶有理解的行列式结构。然后,通过分析有理解中不同代数项之间的平衡关系,我们提出了改进的渐近分析方法以确定解在|t|→∞时的渐近表达式。基于该方法,我们推得了 1≤N≤4阶有理解的所有渐近孤子的精确表达式,并且发现渐近孤子的中
近十年来,随着团簇化学的蓬勃发展,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可控的合成方法来制备组成确定、结构精确的金属团簇。金属团簇的催化性能研究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在众多催化反应中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金属团簇具有明确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建立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关系。同时,相比于单金属团簇,双金属团簇不仅具有好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而且可以用来研究双金属催化协同作用,指导高性能双金属催化剂的理性设计。
Sasa-Satsuma(SS)方程是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一种可积情形,可以用来描述飞秒光孤子在光纤中的传播和深水中的内孤波现象,复修正Korteweg-de Vries(MKdV)方程是SS方程的等价变换形式。本文首先基于Crank-Nicolson(CN)格式构造了复MKdV方程的一种守恒数值差分格式,并证明了该格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二阶精度,同时利用von Neumann方法证明了 CN
小颗粒的光散射研究有着漫长而有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人们对彩虹、天空颜色的好奇与探究。时至今日,这一研究领域仍在为人们带来惊喜,包括新颖的物理现象如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以及一些令人兴奋的理论与实验进展如光学纳米天线、Fano共振等。这些研究促生了小颗粒光散射在生物传感、光电子及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应用。另一方面,现代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包括“自上而下”的微纳加工方法以及“自下而上”的各类自组装技
目前国内外都面临着严重的地下水有机污染问题。其中以氯化溶剂为主的重质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DNAPL)污染物以降解难,毒性大等特点引起了广泛重视。一旦渗入地下介质中,DNAPL将成为长期污染源并缓慢向下游释放溶解相污染物从而危害地下水环境与人体健康。而DNAPL溶出污染物的质量通量主要受控于污染源区结构(即含水层中DNAPL饱和度SN的空间分布)
脓毒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伴随器官功能异常的疾病,是由机体对抗感染时的功能异常响应导致的。脓毒症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由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反应,通常由细菌感染引发,有时真菌、病毒以及寄生虫也可以引发,其死亡率高达30%-50%。脓毒症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肾脏、肝脏和肺脏受损,并伴随着肾脏细菌负荷的增加、血清中转氨酶及乳酸含量的显著上调。脓毒症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炎症反应阶段(SIRS)和后期
自由基化合物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因为自由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和理论化学密切相关,同时具有光、电、磁等特性,在生物医学,电池和分子器件等相关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有机自由基在单分子磁体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利用它们作为桥联单元能有效地增强金属离子之间的磁耦合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单分子磁体的性质。将自由基与金属配合物相结合,研究自由基与金属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构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MG)是肌肉集群运动动作电位在皮肤表面的综合表现,它是一种非平稳信号,其强弱水平与肌肉的活跃程度通常成正比。因此,它能够反映人体肌肉动作信息,用于解析大脑传递的运动意图,比如腕关节和指关节的姿态及力度控制命令等。肌电假手是通过残肢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解码并对仿人型灵巧手进行运动控制的一种假手装置。该类假肢具有控制灵活、使用方便以及直感性强等优点,因而是一种具有研发价值
现有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能量密度,难以满足电动汽车等日益增长的高容量需求,开发高比容量电极材料迫在眉睫。单质硅,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较低的嵌锂电位与高地壳丰度,是理想的高比容量负极候选者;但其嵌锂过程中伴随着高达300%的体积变化,会导致严重的颗粒粉化与活性层断裂等,使电池容量迅速衰减、失效。合理设计硅纳米结构,可有效容忍其体积变化;但其比表面积剧增、与电解液之间副反应增加,使电池首次库伦效率(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