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侵犯程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其中两个主要类型,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75%-85%,在临床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大约70%的患者会发生术后肿瘤复发。患者术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是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最重要方法,但是,现阶段,临床上膀胱灌注化疗并没有统一的方案。本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1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定期给予吡柔比星、丝裂霉素膀胱腔内灌注化疗方案,探讨吡柔比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按照数字随机原则,进行4组的分配,术后定期给予吡柔比星、丝裂霉素膀胱腔内灌注化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与随访,严密监控患者的并发症、复发情况,随访期限两年。早期膀胱灌注组(80例):I组(4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24h内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II组(4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24h内给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方案。常规膀胱灌注组(80例):A组(4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1周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B组(4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1周给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方案。结果(1)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①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3.5)年,平均(2.8±0.3)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I组两年复发率为15.00%,II组两年复发率为25.00%,I组与II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2.50%,II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5.0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组的血尿发生率为10.00%,II组的血尿发生率为12.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以及肾功能均无显著异常,均未发生创面感染、膀胱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2)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①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3.6)年,平均(2.9±0.4)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两年复发率为25.00%,B组两年复发率为27.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2.50%,B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7.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的血尿发生率为17.50%,B组的膀胱刺激征为22.50%,A组,、B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以及肾功能均无显著异常,均未发生创面感染、膀胱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3)术后24小时内、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①吡柔比星的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两年复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的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两年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吡柔比星的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丝裂霉素的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后的膀胱刺激征、血尿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吡柔比星电切术后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与丝裂霉素相比,无显著差异,一般患者都可以耐受。(2)吡柔比星电切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与丝裂霉素相比无显著差异,吡柔比星电切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与丝裂霉素电切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及与吡柔比星电切术后1周后膀胱灌注相比,吡柔比星电切术后24小时内膀胱灌注化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无重大不良反应,能有效的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