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脑电图电发作(Electrographic seizures,ESz)是急性脑炎(Acute encephalitis,AE)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特征,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引起慢性癫痫形成。ESz可分为电临床发作(伴临床发作)和仅电发作(不伴临床发作)两种模式,且多数ESz表现为仅电发作模式,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漏诊。因此,早期识别AE患者ESz的危险因素,探索ESz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至关重要。【研究目的】(1)探索AE患者ESz的发生率及特点;(2)分析AE患者ESz的独立危险因素;(3)探讨AE患者ESz对神经功能结局和脑炎后癫痫(Postencephalitic epilepsy,PEE)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7月连续收住本中心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AE患者。根据入院首次持续脑电图监测(Continuous electroencephalography,c EEG)上有无ESz将其分为ESz组和无ESz组。收集AE患者的人口学信息、c EEG监测前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c EEG背景活动、癫痫样异常活动、2HELPS2B评分(急性期癫痫发作的风险评估系统评分)、发病3月改良Rankin评分(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以及急性期后癫痫发作情况等变量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ESz的临床及脑电图危险因素,探索ESz对临床结局的影响。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共纳入93例c EEG监测时长≥24小时的AE患者。其中,自身免疫性脑炎有36例(38.7%),病毒性脑炎30例(32.3%),隐源性脑炎27例(29%)。患者平均年龄为36±16岁,50%为女性,发病至c EEG监测时间中位数为12天。本研究发现,共19例(20.4%)患者c EEG上有ESz,其中9例(9.7%)为仅电发作,10例(10.7%)为电临床发作。c EEG监测半小时可发现52.6%的ESz和66.7%的仅电发作,监测2小时可发现68.4%的ESz和77.8%的仅电发作,监测8小时可发现89.5%的ESz和100%的仅电发作。所有仅电发作模式均在c EEG监测后的前8小时内出现。两组基线特征、危险因素及临床结局比较如下:(1)基线信息:与无ESz组相比,ESz组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较低(6分vs 11分,P=0.009),c EEG监测前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CSE)比例更高(63.2%vs 28.4%,P=0.005),接受麻醉药物持续静脉输注治疗的比例更高(26.3%vs 4.1%,P<0.001)。(2)ESz的危险因素分析:首先在本研究人群中对2HELPS2B评分进行验证,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803-0.966),预测准确性较高。后对本研究收集的变量信息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c EEG前有CSE(OR:3.699;95%CI:1.015-13.479;P=0.047);c EEG上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Ds)(OR:6.217,95%CI:1.386-27.891,P=0.017)及发作期-发作间期连续体(Ictal-interictal continuum,IIC)模式(OR:17.453,95%CI:4.416-68.983,P<0.001)是ESz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ESz对临床结局影响:(1)神经功能结局方面,在AE发病3月时随访发现,46例(49.5%)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m RS≥3),17例(18.3%)患者死亡。ESz和无ESz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预后不良(m RS≥3)及死亡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2)PEE方面,共72例(77.4%)患者纳入该预后分析。8例(11.1%)患者发展为PEE,ESz组中有4例(30.8%),无ESz组有4例(6.8%),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研究结论】(1)N-ICU中AE患者ESz的发生率为20.4%,仅电发作的发生率为9.7%。所有仅电发作模式均在c EEG监测后的前8小时内发现。(2)2HELPS2B评分可适用于AE患者对ESz发生的预测,准确性较高;c EEG监测前有CSE、c EEG监测期间表现IEDs及IIC模式的AE患者更易ESz。(3)AE患者中ESz对神经功能缺损无显著影响;ESz组患者更易发展为P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