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主体进行精确识别、精确管理、精确帮扶的治贫方式。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从贫困的标准来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马克思曾说过,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消灭剥削和阶级压迫才能实现共同富裕。1997年,我国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中首次提出了到建党第一百年时,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二个奋斗目标是到建国一百年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防范重大风险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和底线任务。习近平精准扶贫这一重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扶贫经验,在中国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因此,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2013年至2019年,云南省累计脱贫843.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脱贫成绩斐然。这要求云南省在扶贫过程中不能急躁蛮干也不能消极拖延,把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运用到云南实践中,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的放矢对云南省贫困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2020年习近平在全国扶贫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由于云南贫困地区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和人口因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扶贫措施、方法均要着重建设与长远规划。再次,应着力利用好云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健全云南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从扶贫的有效性和长期性来说,扶贫过程中对贫困户应收尽收,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动态调整贫困标准,高度重视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旨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本文结合习旨在提高云南扶贫开发的成效。